日前牛奶行業舉辦的內部研討會上, 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認為我國現有的奶業標準全球最低,主要是因為被個別大企業綁架;而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丁木德則認為,制定牛奶質量標準要從國情出發。業內資深專家建議,應該大力提倡巴氏奶,消除現有常溫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中國奶業市場似乎一直在風波中蹣跚而行,話題頻出,以至于當奶業標準再度被炮轟,不由得讓人擔心,一直“體弱多病”的乳業市場,會走向何方?消費者的信任又是否會被慢慢消解殆盡?不是消費者不想選用國產貨,可仔細想想,從2008年牛奶三聚氰胺事件至今,奶業質量走向可曾給公眾一個明確的預期?三聚氰胺禁止了,免檢產品取消了,奶業標準修訂了,但迎來的卻是大幅降低的奶業標準。
據悉,2010年以前,我國牛奶的標準是每毫升細菌總數50萬個,而蛋白質是每百克2.95克。2010調整國家牛奶質量標準時,征求地方奶協和專家的意見,結果百分之九十五的意見都沒有被采納。如今牛奶質量標準,其中的細菌總數跟2010年前相比,每毫升提高了150萬個,而蛋白質含量每百克降低了0.15克。
為什么標準會降低?王丁棉的說法是標準修訂被大企業綁架,也有人認為這標準是從國情出發,在筆者看來,“國情之說”壓倒了質量標準,過低的奶業標準體現出來的更多是一種利益的失衡,那就是大企業與奶農的利益考量,超過了對消費者切身權益的考量。從企業角度出發,如此或許能更好的保障奶源、保障自身利益,但降低標準、傷害消費者權益,帶來的是飲鴆止渴的后果。淺顯的道理是,質量標準高可能帶來奶業的陣痛,如原有的奶牛養殖各方面要有所變動改善,企業會面臨奶源問題,但這會倒逼出產業的升級以及高質量的產品,贏得市場信賴后會踏上健康的發展之路;降低標準會帶來一時的幸福,但后果又將如何?
就在近日,三聚氰胺奶粉賠償基金不夠透明,引發了質疑,再次觸發了公眾心中的“結石之痛”,從某種程度看,這也是對消費者利益的一種漠視。當前,我國奶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重建奶業信任,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支持,但從標準上就漠視消費的權益,無視消費者對產品質量與安全保障的追求,又談何信賴?針對奶業標準的國情之說,崔永元在微博發問:從國情出發,什么樣的液體算牛奶?
市場是無情的,在消費者對標準或質量安全格外重視時,靠低標準無法完成奶業的救贖。國內乳業何時才能真正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