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持續暴雨,多個城市“淪陷”于洪水,尤其是武漢,12年來的最大暴雨造成交通癱瘓,現代化的光鮮瞬間被雨水沖刷殆盡。在“城市化”的感召下,地面越來越光鮮,支撐城市命脈的地下水系統,被輕易地漠視,羸弱得經不起風吹雨打 治水,已成中國城市集體需要面對的難題。
雨果在《悲慘世界》中,稱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可當我們帶著文學浪漫的眼光去打量時,發現天降暴雨的那一刻,很多城市所改變的生活并不美好,小雨小淹,大雨大淹,一場暴雨就可以把它們淋得亂了套,眾多“城市良心”在暴雨面前,表現出的卻是銹蝕、空洞、殘缺的一面。
然而,在城市化進程急劇推進的時候,不少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依然表現得急功近利,將個人意志凌駕于長遠規劃之上。城市泄洪“命脈”的不少河道被填埋;城市中自然生長的湖泊被圍湖建廠造屋;城市中難以滲水的水泥路面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城市遭遇暴雨襲擊,道路瞬間成“河流”,廣場立即變“湖泊”,隨之整個城市成了澤國。這也是一種“城市病”發病的結果。
從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來看,我國一些城市內澇治理,更多的是缺少城市建設理念、民生關懷以及城市應急管理。這點在微博網友對武漢市政管理者的拷問中,足以體現。除此之外,事先預警做得也是相當不完善。盡管目前各個城市建立了四級應急響應制度,但只是籠統地說啟動了預警或應急預案。而在日本和一些歐洲國家,一旦發布紅色預警,會標注出哪些地方是高風險的紅色,哪些地方是風險次之的橙色或藍色,哪些地方是安全的綠色,并通過媒體向公眾發布。
同樣,事后的應急管理也有所虧欠。我們除了健全城市水災應急管理體系、科學制定防汛應急預案外,由于應急預案的實施需要短期緊急調用大量人財物,更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確相關單位的責任義務與協調機制,以及應急預案的啟動程序。
臺灣作家龍應臺說: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 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因為城市管理者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去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能看出真面目來。
城市的地下世界,是城市文明的另一面,也是城市的智慧和良心。而所有這一切檢驗,只需要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暴雨。
(本文來源:舜網-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