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明確到2022年,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學有效;到本世紀中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備。這些目標如何落實?《規劃》從這5個方面作出部署↓↓↓
1。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
通過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通過完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優化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分配格局,穩步增加養老財富儲備。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持續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水平。
2。改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力有效供給
通過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提升新增勞動力質量、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提高我國人力資源整體素質。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就業,確保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人力資源總量足、素質高。
3。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
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多渠道、多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4。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技術創新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第一動力和戰略支撐,全面提升國民經濟產業體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撐力度,加強老年輔助技術研發和應用。
5。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
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法治環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構建家庭支持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形成老年人、家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是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性、綜合性、指導性文件。可以說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那到底我國到了人口老齡化的什么階段?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提高的一個過程,到2018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49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17.9%,這個比例跟其他國家比還不算高,屬于輕度老齡化階段。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老齡化程度將繼續加深,并將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專家介紹,《規劃》從財富儲備、人力資源、供給體系、科技支撐和社會環境五個維度,綜合來謀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體系。
北京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陳功:這個規劃就是跟以往的所有的養老的文件不同的就在于它不是從老年人也不是從老年工作,也不是從老年事業的角度來做規劃,它是從整個社會,大家共同來做一件事情,那么我們就是說轉向現代化建設,那么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之中大家共建、共治、共享,那么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是這么樣一個內容。
《規劃》明確了近期到2022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中期到203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學有效,社會財富儲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遠期到本世紀中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備。
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
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們應該做些什么?規劃給了明確的答案。就是要通過政策體系的搭建,讓全社會動員起來,形成適應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方向。
專家介紹,應對人口老齡化,首先得有錢,要做大社會財富蛋糕,通過完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促進企業財富積累與合理分配,鼓勵家庭、個人建立養老財富儲備。與此同時,還要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分好財富蛋糕。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副主任 李璐:我們建立一個更有支撐力的這種社會保障體系,因為我們現在以社會保險為基礎的這種這個社會保障體系,它仍然是第一支柱比較大,那么未來,我們是要將這個第二支柱的像職業年金、企業年金,以及第三支柱的商業保險等等,要共同使它能夠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改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勞動力有效供給
有了財富,還得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應對老齡化社會,未來要打造一個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和為老年人服務的服務人才隊伍。《規劃》指出,在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上,深化戶籍、社保、土地等制度改革,加大就業靈活性,充分調動大齡勞動者和老年人參與創業的積極性。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副主任 李璐:比如說持續的培訓,給他們一些包括公益性崗位,包括一些讓他們身體力行、能夠力所能及的一些崗位的創造等等,或者是更多靈活性就業的崗位,就是給他們既能夠增加社會財富的儲備,同時又能夠發揮自身作用的這樣一個舞臺。
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
如何更好地為持續增加的老年人口服務呢?規劃明確提出,要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這也將帶來巨大的市場增長空間。
伴隨老年人口數量持續增加,高齡和失能失智老人數量不斷提升,養老服務需求持續增長,對服務能力和質量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能力不足,養老機構服務供給總量短缺與結構矛盾并存。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副主任 李璐:這次在構建一個為老服務體系的這部分當中,也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其中就包括機構充分發展。它實現了一個什么呢?日常養老在居家,那么日常的這種活動、休閑在社區,同時如果這個病后術后需要康復護理回到社區當中,可以提供康復護理服務,失能半失能需要專業化的長期的照料了,那么就入住專業的機構,如果照料到一定的程度,康復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回社區,這樣一個綜合完善一個連續整合的一個養老服務方式。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群體對適老產品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多層次。《規劃》提出要發展銀發經濟,著力推動增加為老服務和產品有效供給。開發適老生活用品市場,加快發展老年功能代償產品市場,創新開發智慧健康產品。同時,將促進養老服務業與教育培訓、健康、體育、文化、旅游、家政等幸福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提供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健康養老、養生旅游、文娛活動等服務。
北京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陳功:既為老年人提供直接的科技化的服務產品,那么另外一個是為服務于老年人的工作人員,包括這個機構提供很好的支撐,這樣的話總體上就可以從產品和服務上提高我們老年人包括我們社會上每一個人的獲得感和這種生活的幸福感。
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
專家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自覺行動。《規劃》明確提出要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聚焦全民意識提高和全社會自覺參與,形成老年人、家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