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就《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答記者問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就《規劃》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請問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時代背景和戰略意義是什么?
答: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和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增長,2000年至2018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26億人增加到2.49億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0.2%上升至17.9%。未來一段時間,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把握人口發展大趨勢和老齡化規律,作出的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的重大戰略部署,事關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伴隨著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社會與家庭負擔加重,社會保障支出壓力加大,養老和健康服務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服務體系,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保障。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持續下降,青壯年勞動力供給逐步減少,對潛在經濟增長率造成不利影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積累人力資本,加快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對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人口結構持續老齡化,既不利于保持代際和諧與社會活力,也不利于維護國家人口安全和增強國際競爭力。必須有效防范和化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穩定風險和國家安全風險,才能確保中華民族世代永續發展、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問:請問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目標是什么?
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加強及早應對、綜合應對、科學應對,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戰略目標。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總目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基礎持續鞏固,財富儲備日益充沛,人力資本不斷提升,科技支撐更加有力,產品和服務豐富優質,社會環境宜居友好,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順利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階段性目標分別是:到2022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全員勞動生產率平穩增長,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穩步提升。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養老保障水平正常調整機制初步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初步構建,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成,老年宜居的社會環境初步建立。
到203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學有效,社會財富儲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全員勞動生產率合理增長,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應保盡保,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構建起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人均預期壽命和健康預期壽命穩步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有序銜接、綜合連續的健康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國家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列,科技對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老年友好型社會總體建成。
到本世紀中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備,老年友好城市、友好鄉村、友好社區遍布全國,全體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問:請問《規劃》從哪些方面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
答:夯實財富儲備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基礎。《規劃》提出,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加國民財富積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堅實的社會財富保障。優化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持續增進全體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方面,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基礎。一是通過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優化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二是通過完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促進企業財富積累與合理分配,鼓勵家庭、個人建立養老財富儲備,穩步增加全社會的養老財富儲備。
另一方面,注重提高社會保障能力。一是加快建立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二是健全老有所醫的醫療保障制度。三是建立多層次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實施兜底性長期照護服務保障行動計劃。四是完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體系。
問: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請問《規劃》提出了哪些舉措改善勞動力有效供給?
答: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根本源泉,要堅持向人才要紅利,提高人力資源素質,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一方面,要全面提高人力資源素質。一是實施人口均衡發展國家戰略。二是加快完善國民教育體系,著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提升新增勞動力質量。三是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快終身學習立法進程,建立健全社區教育辦學網絡,創新發展老年教育,實施發展老年大學行動計劃,到2022年全國縣級以上城市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學。
另一方面,要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一是進一步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深化戶籍、社保、土地等制度改革,加大就業靈活性。二是創造老有所為的就業環境,充分調動大齡勞動者和老年人參與就業創業的積極性,推進有意愿和有能力的大齡勞動者和老年人在農村就業創業。三是構建為老服務的人力資源隊伍,加快培養養老護理員隊伍,加快推進老年醫學等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壯大老齡產業從業隊伍,加快培養為老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志愿者隊伍。四是有效運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擴大勞動力供給,以全面開放擴大勞動力供給。
問:《規劃》中提到“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請問有什么具體舉措?
答:伴隨老年人口數量持續增加,高齡和失能失智老人數量不斷提升,養老服務需求持續增長,對服務能力和質量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能力不足,養老機構服務供給總量短缺與結構矛盾并存。對此,《規劃》提出要加大養老服務投入力度,多渠道、寬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
一是提升居家社區養老品質。建立完善支持居家社區養老的政策體系,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贍養義務、承擔照料責任。探索社區互助式養老,鼓勵老年人根據喜好及相互約定,自愿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式養老。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加快建設分布式、多功能、專業化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制定和完善適老性住宅的建筑標準和規范。
二是強化養老機構服務能力。《規劃》對養老機構的發展進行了定位。一方面,要強化公辦養老機構保障作用。進一步明確公辦養老機構“兜底線、保基本”的職能定位,加快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入住綜合評估和輪候制度,公辦養老機構優先向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做出特殊貢獻的老年人以及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殘疾、高齡老年人提供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舉辦的培訓中心、療養院及其他具有教育培訓或療養休養功能的各類機構經過一定程序整合改造為養老服務設施。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民辦養老機構。逐步形成以社會力量為主體的養老服務格局。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支持社會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機構,落實同等優惠政策。提高對護理型、連鎖型民辦養老機構的扶持力度。引導規范金融、地產企業進入養老市場,鼓勵養老機構探索各類跨界養老商業模式。推動養老機構將服務逐步延伸至居家社區。扶持引導養老機構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
三是推進醫養有機結合。深化醫養結合,持續改善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鼓勵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機構以多種形式開展合作,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醫養結合服務。養老機構內部設置診所、衛生所(室)、醫務室、護理站,取消行政審批,實行備案管理。對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根據醫保基金水平,積極探索將符合條件的家庭病床、安寧療護等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
問:請問《規劃》如何建立健全健康服務體系,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
答:《規劃》提出,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打造高質量的健康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一是普及健康生活。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落實預防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強化家庭和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及干預。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實施國民營養計劃。
二是加大設施供給。推進公共體育普及工程,加強足球場、社區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等場地設施建設,打造城鎮社區15分鐘健身圈。將老年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機構作為區域衛生規劃的重點,加大建設力度。加快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建設,建設一批區域老年醫療中心。
三是優化健康服務。全面建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運行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和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推廣老年人健康體檢。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和規范化管理,推動開展老年心理健康與關懷服務。加快安寧療護機構標準化、規范化建設。
問:銀發經濟發展迎來機遇,請問《規劃》對此有什么部署安排?
答: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群體對適老產品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多層次。《規劃》在發展銀發經濟上作出部署安排,著力推動增加為老服務和產品有效供給。
一是推動老年產品市場提質擴容。積極開發適老生活用品市場,加快發展老年功能代償產品市場,創新開發智慧健康產品。實施康復輔助器具應用推廣工程,研究出臺居家社區和養老服務機構康復輔助器具配置及使用指南,開展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和回收再利用服務試點。
二是推動養老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養老服務業與教育培訓、健康、體育、文化、旅游、家政等幸福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提供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健康養老、養生旅游、文娛活動等服務,推動與養老服務上下游產業相配套的教育培訓和平臺建設,不斷提升服務品質,改善服務體驗,擴大有效供給。
問:請問在強化科技創新能力方面,《規劃》有哪些考慮,提出了什么舉措?
答:《規劃》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帶動作用,把技術創新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第一動力和戰略支撐,聚焦整體創新和為老服務創新,全面提升國民經濟產業體系智能化水平,加快老年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科技研發,依靠科技創新化解人口老齡化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
一方面,增強科技支撐能力。一是依靠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轉變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切實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支撐,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推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對沖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二是發展勞動力替代及增強技術。順應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趨勢,大力發展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機器人(13.560, -0.13, -0.95%)等新技術、新設備,推動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實施智能服務機器人后發趕超行動計劃,加強智能服務機器人研發和應用,培育壯大自主品牌智能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
另一方面,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水平。一是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撐力度。大力發展老年醫學,促進醫研企共同開展創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動老年醫學科技發展。促進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推進老年醫療臨床和科研大數據應用,推動一系列前沿共性技術發展。二是加強老年輔助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強老年輔助器材及產品研發創新,優先發展老年人護理照料、生活輔助、功能代償增進等老年輔助科技產品。優化老年輔助產品設計,提高實用性,為老年人功能退化缺損提供智能科技代償,輔助、替代人力照護,以技術創新增進老齡群體的社會參與。三是融合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可穿戴、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以主動健康技術為引領的信息化老年健康服務。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關注疾病預防、功能完善以及健康壽命延長,建設基于循證醫學的持續性健康維護和干預體系。實施智慧老齡化技術推廣應用工程。
問: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行動,請問《規劃》在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方面是如何考慮的?
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自覺行動。《規劃》明確提出要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聚焦全民意識提高和全社會自覺參與,形成老年人、家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一是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適時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力度,鼓勵老年人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健全老年人權益保障機制,加強老年人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
二是完善家庭支持體系。優化家庭發展環境,完善家庭支持政策,推動家政服務提質擴容。推進幸福家庭創建,營造良好家風,加大對生活困難家庭的幫扶支持力度。
三是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打造老年宜居環境,普及公共基礎設施無障礙建設。豐富老有所樂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老年精神關懷服務體系。傳承弘揚養老、孝老、敬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逐步健全老年人社會優待制度體系。推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
問:將采取哪些舉措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一以貫之,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增強可操作性,主要從兩方面提出具體措施。
一方面,健全組織保障。一是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為規劃落實提供堅強保證。二是完善組織協調機制。建立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行政、部門密切配合、群團組織積極參與、上下左右協同聯動的老齡工作機制。
另一方面,完善實施機制。一是健全工作機制。堅持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抓、負總責,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在制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充分做好銜接,健全工作機制。二是完善法律制度。根據人口老齡化實際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時調整相關法律法規。三是加強數據支撐。加快完善人口基礎數據庫建設,開展人口形勢分析和動態監測,建立人口預測預報制度,推進人口大數據的研究應用。四是推進國際合作。推動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對話和項目對接。五是開展監測考核。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綜合創新試點,在金融、土地、人才、科技及服務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創新。建立健全績效管理制度,將應對人口老齡化有關工作納入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建立規劃實施動態監測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
國家發展改革委作為宏觀管理和經濟綜合協調部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決策部署,會同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形成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確保《規劃》落到實處、一以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