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辭海》目前已整理2萬余姓氏
姓氏學,作為一門傳統古老的學科,是血緣尋根的一種重要文化依據。11月7日,首屆中華姓氏申遺大會在福建福州舉辦。據了解,本次活動由中國世界遺產主題文化博覽會組委會、福建省朱子文化發展促進會和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等共同舉辦,以傳承中華文化、弘揚中國精神為主題,開展申請世界記憶遺產的活動。本次活動由海內外兩百余參會代表參會,將打造包括《姓氏辭海》《姓氏影像》拍攝工程等五大工程,其中,涵蓋所有中華姓氏的《中華姓氏辭海》正在編撰中,預計三至五年完成。
中華姓氏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
11月8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從首屆中華姓氏申遺大會舉辦方獲悉,中華姓氏申遺工作將全面啟動。
據悉,世界記憶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的文獻保護項目。該項目側重于文獻記錄,包括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等文化事業機構保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文件、手稿、口述歷史的記錄以及古籍善本等。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原會長、中華姓氏申遺大會主席游嘉瑞稱,中華姓氏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完全符合“世界記憶遺產”要求。
北青報記者從首屆中華姓氏申遺大會的舉辦方之一、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獲悉,將要申遺的內容主要是“中華姓氏的概念”,姓氏專家們將把中華姓氏的“來龍去脈”整理成記憶資料的文本。待最終整理工作完成、條件成熟時,將申請世界記憶遺產。
“福建研究姓氏文化的氛圍很濃厚,而且祖籍地是福建的海外華僑和華人很多,所以由福建來承辦申遺活動,有更加特殊的意義。”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長傅德露對北青報記者說。
據介紹,2020年,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在福建福州舉辦。而此次中華姓氏申遺大會是對世界遺產大會的對接,將推動中華姓氏文化的發展,讓更多人了解中華姓氏文化。
編撰《中華姓氏辭海》預計三至五年完成
在申遺活動中,《中華姓氏辭海》將作為姓氏申遺的總資料文本,因此它的編撰工程意義格外重大。
據介紹,《中華姓氏辭海》中有很多生僻姓。“比如漢族的‘岳’姓,上下顛倒也成姓,與‘亞’字同音。”傅德露說。
據傅德露介紹,姓氏專家們正在統計、整理4萬余姓氏的相關資料,目前已整理了2萬余個姓氏。而這項整理工作繁瑣,已花費三十多年的時間。預計,專家們將在三至五年內將4萬多個姓氏編撰完成。“基本上的內容都有了,最后還要研探確定。”傅德露介紹。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主持《中華姓氏辭海》編撰工程的專家是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原主任、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教授。在本次中華姓氏申遺大會中,袁義達也擔任總顧問。
袁義達稱,中華民族的姓氏,能夠彰顯世界獨一無二的中華姓氏文化。姓氏作為人類社會結構中一種標志血緣傳承關系的符號,與人口普查、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人事現代化科學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姓氏學,作為一門傳統古老的學科,其核心是姓氏和人名,是血緣尋根的一種重要文化依據。
通過姓氏尋根、傳承中華文化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匿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到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現階段我國姓氏源流研究工作意義重大,不言而喻。”袁義達曾介紹。
除了《中華姓氏辭海》編撰工程以外,中華姓氏申遺大會還要打造《姓氏中華》申遺影響片、中華姓氏文化館、姓氏尋根之旅在內的五大品牌工程,提供人工智能與智慧平臺,為海外華僑華人提供服務,幫助他們通過姓氏尋根。
其中,中華姓氏文化館將在福州建設。作為海外華僑華人與青少年的愛國研學教育基地,中華姓氏文化館將舉辦公益活動,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
“在中華姓氏申遺的道路上,中華姓氏文化作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紐帶,對提高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愛國主義情懷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傳承中華姓氏文化,開展中華姓氏申遺活動不僅是對先祖敬意的一種表達,同時也是傳承華夏文明,弘揚民族精神和發展世界遺產文化的重要形式。”中華姓氏申遺大會主席游嘉瑞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