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農民都會玩電腦,但大多不會種田
三農直通車綜合報道:記者最近(2009年9月18日)在重慶農村調研時發現,農村務農勞動力斷代問題正在慢慢凸顯出來。“80后”農民絕大多不會種地也不愿種地,他們大多中學畢業就外出務工,對土地缺乏感情,沒有基本的農業生產經驗,被形容為“嫩腳桿踏不實爛田坎”。50-60歲年齡段的農民成了農業生產主力,他們擔憂10多年后自己干不動了,田地又該由誰來耕種?
“80后”農民:“嫩腳桿踏不實爛田坎”
“在我的印象里,我們村1464個勞動力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都不會種地,他們要么在外面打工,要么在學校里上學,真正務農的人數用手指頭都數得清。”重慶市涪陵區馬武鎮惠民村支部書記陳世湘告訴記者,這個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都是50-6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年輕人下地勞作的場景少之又少。
惠民村村民易恒興今年28歲,在一家發電站搞機械維修,每個月有500多元的收入,他說,“我1997年高中畢業后就去廣東打工,農活從來沒干過,家里有3.4畝水田,但從沒去栽過秧子、打過谷子,現在要問我家的土地在哪里,我都給你指不出來。”
在永川區朱沱鎮,記者與水渡灘村、馬道子村的十幾位鄉村干部和村民座談,他們數來數去,兩個村找不到一個30歲以下會種莊稼的農民。馬道子村委會主任周希良說:“種糧不掙錢,所以年青人不愿學農活。”
“80后”農民因不懂農業生產常識而鬧出的笑話并不鮮見。54歲的重慶開縣渠口鎮劍閣村農民鄭友倫告訴記者,現在很多“80后”農民連蒜苗和大蔥都分不清楚,“我兒子就不知道稻谷該什么時候插秧、什么時候打藥、什么收割,他有一次還把地里的麥子當成了韭菜,問我可不可以割回家包餃子吃。”
重慶市農委研究室主任顏其勇認為,“80后”農民脫離農業生產非常普遍,“不僅是‘80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農民不知道如何種地的也大有人在。”重慶農村流傳著一句俗語--“嫩腳桿踏不實爛田坎”,形容年輕農民對土地的疏離。江津區慈云鎮一水村村主任陳仲榮告訴記者,該村2800個勞動力中30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力幾乎全部在外務工,“80后”農民幾乎沒有一個務農的。“很多年輕人常年都在外面打工,只有春節才回來耍個十多天,他們怎么可能曉得稻谷是怎么生產出來的。我跟他們說秧苗要經過‘懷胎’、抽穗、揚花這些生長過程才能成熟收割,他們都覺得很驚奇,沒想到秧苗居然也要‘懷胎’。”
“種地苦,種地沒前途,傻子才愿意干”
在涪陵區馬武鎮副鎮長茍敏君看來,“80后”農民不會種地不肯種地是務農效益不經濟的必然結果,“在馬武鎮,我們經過測算發現一個農民工在外地一年的收入等于13個人一年種地的總收入。他一月打工收入都比在農村干一年強,你說他對土地還有什么可以留戀的?”
涪陵區農業局局長徐世倫告訴記者,農民固守在土地上每年要增收100元都是相當困難的,但涪陵區農民基本上每年都可以實現300元的收入增長,這很大一部分都是勞務輸出換來的經濟收益。外出務工獲得的經濟收益相對務農要高出很多,這會促使大量年輕勞動力離開土地。
涪陵區馬武鎮文觀村村民唐道桉今年26歲,他告訴記者,他平時就在涪陵城里的建筑工地當泥水匠,每天的能掙70多元,妻子在重慶主城區當保姆,每個月有900多塊錢的收入,一家人年均純收入有10000多塊錢。他說:“我家里有13.5畝土地,都是父母在幫著種,每年能收1萬多斤谷子,乍聽起來挺多的,其實也就能掙個2000多塊錢,還沒有我和媳婦一個月的薪水多。而且打工年頭長了,還有可能升職、加薪,而種地根本不能掙錢,根本沒前途,傻子才愿意干呢。”
記者在和不少“80后”農民座談時也發現,農業生產艱苦也讓他們望而卻步。26歲的江津區永興鎮農民李渝慶就告訴記者,“02年夏天稻谷收割時,我試著去擔濕谷子,一挑有200多斤,十幾挑累下來身子就吃不住了,感覺快散架似的,所以到現在我們家犁田、收割這樣的重活都是請的人來干,輕松活都由父母干,我寧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干農活。”
“20年后誰來種地?”
重慶農區務農勞動力有斷代之憂,50-60歲左右的農民成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30-40歲之間的農民有一部分會種地,而“80后”農民絕大多數都不會種地了。這也是全國農區面臨的一個比較普遍性的問題。
“年輕一代農民不會種地也不愿種地,引發的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務農的一勞動力缺乏,勞動效率降低。”涪陵區馬武鎮文觀大米合作社社長李迎春說,文官大米合作社目前租種了4315畝水田,雇傭勞動力700多人,“我們合作社種糧農民的平均年齡在52歲左右。合作社要求統一種植良種、統一防治病蟲病、統一施有機肥、統一機耕機收等規模種糧,對農民的素質要求比較高,但中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弱,對旋耕機、插秧機等農業機械也很不熟悉,遠沒有年輕人上手那么快。”
“20年之后等我干不動了,這些土地留給誰來耕種呢?”江津區一水村村民傅思祥又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今年61歲的傅思祥租種了村里56畝土地,他感覺現在年輕人天天都想著到城里去打工,都不愿意種地,“農忙時節本村人都請不到一個,如果不從四川合江縣或者貴州請人來收割,稻谷八成都要爛在田里了。”在傅思祥看來,種地也是一門復雜的技術活,原來可能只需要鐮刀鋤頭,現在可要懂得怎么操弄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要知道什么種子是良種,什么農藥更有效,這沒幾年的功夫可干不成。”
傅思祥說,“等我們這一輩的人真干不動了,而年輕的一輩又接不上茬,那還有誰能種地,誰能給城里人生產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