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
“中國城市化貢獻力人物”“中國十大國土經濟人物”“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近日,記者有幸采訪了這位邯鄲籍的中國經濟界“大咖”——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教授。
記者:聽說您在邯鄲度過了22年“農村時光”,還當過生產隊長,能講下您“最美的青春”故事嗎?
肖金成(以下簡稱肖):1955年9月,我出生于邯鄲市魏縣南雙廟鄉集村,我家當時在村里屬于最貧困的,但我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一直排在前三名。
我曾經在牛棚里住了近十年。我家里人口多,父親是唯一壯勞力,1962年他辭去生產隊長任職飼養員,我就住在牛棚里,每晚負責給牲口加草料、墊圈。
記憶中最為深刻的事,是我從12歲開始割麥子。那是1966年夏天,麥收時天不亮就下地,要一直干到天黑,持續一周時間。在“赤日炎炎似火燒”中,腰桿子生疼、手上磨出了泡。此后十年,年年如此。這也是我至今不怕太陽曬,不怕風雨狂的原因。
1973年年底,我高中畢業回鄉當上了農業技術員。生產隊給我劃出了20畝地做試驗,同時負責給莊稼治蟲。我曾經自制農藥,用土法治蟲。我還自制“化肥”,按照課本進行玉米自交系培育,如果不上大學,也許我會培育出一個玉米新品種。
當時我還兼任村民兵副連長和團支部副書記,1976年初任生產隊會計,1977年年中轉任生產隊長。那時候,我了解到河南雜交玉米產量比較高,就想去借種子。我打聽到一位河南人到我們村串親戚,就跟他談起我的想法,雖說素不相識,但他痛快地答應了。第二天給了我滿滿一口袋種子,試種后收成很好。遺憾的是,那時我委托別人還的糧,之后再沒見過這位可親可敬的河南朋友。
那時候,村民磨面要到外村,有時要通宵達旦等候。秋后,我售賣了余糧買了兩臺電動機和電磨、電碾子,建了磨坊。每到月末,我就去磨坊結賬,按收到的現金數量給予負責磨面的社員20%獎勵,每月能夠收到50多元現金,保障了磨坊維修的支出,還貸款買了驢和馬。
1978年3月,我上大學后離開家鄉。回想那些年,每天都下地和社員們一起勞動,晚上和隊委會研究第二天的工作,分外忙碌,但過得很充實。
記者:談起這段鄉村生活,您的記憶如此清晰,這對您來說是否有很重要的人生意義?
肖:22年的農村時光,從童年到青年,從小學到高中,使我至今難以忘懷。生活貧困艱苦,但內心卻充滿豪情。我寫過很多首“打油詩”,還記得一首:一年三百六十日,頭頂烈日風雪雨。貧苦如影難隨形,面對黃土覓生機。
我每年都回邯鄲老家一二次,雖然每次行色匆匆,但次次都被回家的溫暖所包圍。家鄉對我的影響是刻骨銘心的。1996年,我讀博士期間,帶了同學回鄉割麥子,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傳為笑談。我的成長和人生價值觀的形成都根源于這片熱土,是那段歲月錘煉了我堅韌不拔的性格,家鄉人真誠、開朗、勤勞、樸實的民風讓我受益終生。不論身在何方,我是邯鄲人,我很自豪!
記者:您是如何從“生產隊長”走向“學術研究領域”的呢?
肖:我應該是恢復高考后第一個貸款上大學的人。1977年,我被遼寧財經學院(現東北財經大學)錄取,算一算至少需要30元錢路費。我通過一位在公社信用社的同學,以生產隊名義打了欠條,貸款30元。四年大學,我只回過兩次家,靠著在學校勤工儉學,第三年才把借款還上。
1982年1月,我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總行工作,1985年被選為團委書記。1988年,我調到剛成立的國家原材料投資公司任財務處副處長,1990年,被任命為處長。別人看我前途一片光明,但我為了搞懂工作中的種種問題,選擇了報考博士研究生。
1994年,我考取了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重大轉折。1997年我博士畢業,先到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任財政金融研究室主任。一年后,到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任所長助理,2000年任副所長,2011年任所長。
從此,我放棄了原來熟悉的財政、金融與投資領域,進入到一個好進難出的專業領域——國土開發與區域經濟,一干就是20年。
記者:我了解到,您曾先后主持和參與主持了“西部發展戰略研究”“中國城市群研究”“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研究”“中國土地產權制度研究”等數十項重大研究課題,為國家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能講一下這期間,您難以忘懷的故事嗎?
肖:攻讀博士期間,我師從我國區域經濟學界主要奠基人和開創者陳棟生教授。區域經濟是塊難啃的骨頭,這個領域的專家全國屈指可數。當時,我國國有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困難,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寫成了20多萬字的博士論文《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點與對策》,出版專著《國有資本運營論》。1998年,到南開大學博士后研究歷時三年,完成選題“西部發展戰略研究”。
1999年,我擔任“西部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副組長,我們調研組去西北先坐飛機到西安,再乘汽車去延安、榆林、銀川,然后乘火車到甘肅,又飛到新疆,20天走了4個省市自治區,兩年走遍了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我執筆撰寫了關于西部大開發的資金籌措專題報告和總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和思路,并編輯出版了《西部開發論》一書,此后參與編撰《中外西部開發史鑒》,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了重要決策理論依據。
對城鎮化的研究開始于1995年,我利用暑期調查了外地人最集中的“浙江村”,起草了2萬多字的研究報告《農民進城的正副效應分析》,并以《疏解民工潮的新思路》為題公開發表。1998年,我發表論文《城市化:牽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提出了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鑰匙。1999年,我撰寫的《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研究報告,編入《中國經濟50年》一書。
2004年,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承擔《中原城市群規劃》研究,我負責空間布局和城鎮體系研究專題,考察了河南省九個城市,提出了“一核三圈,兩軸兩帶”的空間布局設想;2007年,我組織全所研究人員對中國城市群進行研究,主編了《中國十大城市群》一書,很多城市群名稱是我命名的;2008年,我主持宏觀經濟研究院重點課題“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提出以農民工為主體,以城市群為主要載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主要內涵,農民工市民化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的主要任務。2012年,我用了一年時間和黨國英教授合作撰寫了《城鎮化戰略》一書,這是我對城鎮化從理論到現實系統的總結。
從2003年開始,我傾注了很大精力對中國空間布局展開研究,主持了國家發改委“十一五”規劃前期研究課題“協調空間開發秩序與調整空間結構研究”,總報告編入《“十一五”規劃戰略研究》一書。報告提出“兩個轉移”(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向發達地區轉移)的觀點,“二縱二橫”經濟帶(“二縱”即沿海經濟帶、京廣京哈經濟帶,“二橫”長江經濟帶、隴海蘭新經濟帶)。
2011年,我主持了國家發改委重大研究課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研究”,提出打造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經濟帶;發展城市群,加快經濟一體化和加強輻射力;在中西部和邊疆地區有選擇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以城市群為核心構建跨省市的經濟區;支持城市群之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強化糧食、能源和生態安全保障,剛性控制農田保護區、資源儲備區、生態保護區,研究報告編印出版。2014年,我所與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合作研究新疆沿海經濟帶,我參與了總報告的撰寫,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發改委一等獎。
2004年,我主持了天津濱海新區發展戰略研究,還主持了長江經濟帶城鎮化與空間布局專題研究;參與了海峽西岸經濟區規劃研究和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合作規劃的編制。
記者:可以看出,您在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決策研究和學術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那作為從邯鄲走出的經濟學專家,您就地處晉冀魯豫交界區域的家鄉——邯鄲,您如何看待其定位及發展方向呢?
肖:幾十年來,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家鄉的發展。2005年,與天津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河北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合作研究京津冀合作,組織專家對京津冀城市進行調研,寫出了50多萬字的研究報告,出版《京津冀區域合作論》一書。2012年,我主持了京津冀合作重大問題研究,提出了促進形成開放合作的空間結構、促進京津冀地區產業分工與合作、促進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聯合防治環境污染、引導產業合理布局的思路。這些思路為制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供了參考。我對京津冀合作傾注了如此多的精力,動力源于家鄉情結,希望家鄉父老能過上富裕的生活。
此前,我多次回鄉做學術報告,先后參與了邯鄲市、館陶縣、涉縣、大名縣等地發展戰略研究,還被聘為河北省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委員會專家、邯鄲市智庫專家委員會專家、冀南新區經濟顧問、魏縣經濟發展顧問。
2018年,我受邯鄲智庫辦委托對“邯鄲市戰略定位、發展思路與區域合作模式”進行研究。我動員了幾位邯鄲籍專家共同研究,提出“邯鄲復興、都市再造”,把邯鄲建設成為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的思路。
記者:可以看出,您對學術研究和家鄉發展傾注了不少心血,您如何看待這樣的付出與收獲?
肖:我本是搞業務的,卻無意地進入了學術圈,做了一名學者,研究了一些東西,提出了一些觀點,影響也好,榮譽也好,都如過眼云煙,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為中國經濟發展付出過、奮斗過、憂慮過、興奮過,為家鄉能夠貢獻一己之力,所提出的思路與觀點得到人們認可,如此足矣。
人物簡介
肖金成,經濟學博士、二級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投資理論與管理、區域發展戰略與規劃,現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主席、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團委書記、國家原材料投資公司財務處處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室主任,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評為“2011中國十大國土經濟人物”,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評為“2012年中國城市化貢獻力人物”,2012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邯報融媒體記者 張紅軍 編輯:白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