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2019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西咸)國際論壇系列活動之“街道讓城市更美好——城市溫度”論壇9月21日在西咸新區舉辦。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金元浦圍繞“中國城市品牌的審美創造與藝術建構”,闡釋了城市溫度與城市美學的辯證關系。他說, 一個城市的溫度就在平凡大眾的生活中,在城市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城市的溫度是城市的溫暖、溫馨、溫情和對愛與生命質量的不懈追求,是城市的命脈所在。
具體內容如下:
有機會和大家一起探討城市溫度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有創意有人文情懷的論壇。從人文奧運開始,我參加了幾百場的論壇,今天是參加的第一個有關城市溫度的論壇。
一座城市的溫度,一條街道的溫度
在中國,在中國的文化中溫度是什么?溫度通常是用科學上技術上的含義或用途。今天的論壇顛覆了我們理解的溫度的含義。今天論壇告訴我們,除了科技上的意義,溫度還有更讓我們熱心、傷心、揪心和感動的人文含義。當然它是在英語和象征的意義上表達的。
在人文的環境中,溫度是溫暖,溫馨,溫情,溫婉,溫順,溫和,是溫良恭儉讓。從人的角度看,溫度中的溫暖具有社會學環境氛圍的意義。在一個整體溫暖的社會-社區-網絡社區環境中,周圍具有什么氛圍,對于每一個居住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影響人的生存宜居度,生活適宜度。溫度表述中的溫馨和溫情具有心理情感和審美觀照的意義。愛是其集中的表現:它或是個人愛戀的表達與纏綿,或是胸懷寬廣的大愛和博愛,都是情和意的表達。溫度中的溫婉、溫柔、溫順,既有個人性格特征的表述,也具有藝術風格學的意義。而中國古代如家文化的溫、良、恭、儉、讓,溫字打頭,良、恭、儉、讓也無不具有溫和、和合的大道。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社會禮儀和倫理的標準。細究起來,它與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相關。這樣仔細看來,溫度還真有點“人類學/人學”的意義。
我今天參加關于溫度的人文論壇感到非常貼心,暖心,因為我聽到了李望觀先生關于20個城市/街道的溫暖個案項目的介紹。這20個項目令我振奮,令我感動,令我思緒萬千。譬如說,我在北京的住處現在想找一個修鞋的地方已經找不到了,我想找修拉鏈的地方已經找不到了,因為他們都離開北京了。我在這里看到的是溫情,看到的是溫馨,看到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溫暖的人文情懷。
溫度是不是只有中國文化的意義呢?我找到兩個解說。關于人文的溫度是什么?在西方文化中溫度是什么?我找到了兩個心理學案例,我看到人文的溫度是關系到人性、情緒、信任與判斷的深層文化內涵,溫度成了心理學、社會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這兩個關于溫度心理學研究的案例對我們深有啟示。
2009年,荷蘭的心理學家做了一項實驗:研究人員設置了冷熱兩種咖啡,在實驗過程中分別讓不同的參與者幫忙拿幾分鐘咖啡杯,之后實驗者從參與者的手中取回咖啡,然后讓他們再想出生活中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判斷自己和這個人有多么親近。大多數的人都會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但是這個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接過冰咖啡的人在與想出的那個親密的人的關系時,覺得更冷淡一些。而那些接過熱咖啡的人與接過冰咖啡的人相比,認為自己在感情上與所想的那個人更加親近。
溫度居然有這樣的意義。
還有一個案例,是耶魯大學的研究員們的設計的一個心理實驗。這個實驗是模擬商業投資場景中的一個心理情境。實驗者讓實驗的對象分別手握兩種熱貼,一部分人手握比較冷的15度的熱貼,另外一部分手握41度的熱貼。然后投資者可以決定自己在受托人身上投入多少錢款,作為投資者,我就投給下面的“商務人”,設定投完之后獲得資金者立刻獲得了三倍的收入。投資人期待獲投者的回報,希望獲得更高回饋。按照規定,獲投者必須回饋投資人,但回饋多少,由他們自己決定。實驗的結果是,凡是握冷帖的受投人,雖然有了三倍的收入,但是卻很少返還給投資人。而溫度在41度以上的人,更多地返還了投資,也就是說投資人投資下去以后,熱和冷的溫度影響了商業行為。這是一個實驗,實驗的結果卻令人驚異:溫度甚至在商業領域都在發揮著作用。這讓我非常感興趣:“我”因為相信對方的誠信,才把這筆資金投給了你,而且你已獲得了3倍的利益。手握熱帖的受投人欣然把更多的利潤返還投資人。而手握冷帖的人則不愿回饋投資人,認為這些錢已經是我的了,不愿意再拿出去。這兩個心理學實驗讓我們感到溫度的意義在人類社會文化上居然這么重要。
讓我們回到今天的主題:街道的溫度。從2017年到2019年,貞觀文化機構聯合西咸新區完成了兩組名為“西安溫度”的創意設計活動,每年組織10個青年設計師團隊無償為城市街道的小攤小販進行改造,設計家李望觀先生主持了這20個免費的工藝項目。
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們為聾啞人設計改造的那個賣麻辣燙的小窗口。小攤的主人白天不出攤,晚上出攤,一家人都是聾啞人,老公的耳朵還湊合能聽一點,妻子和孩子就聽不了。青年設計師根據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小攤進行了改造。小攤的客人是學生和年輕人,所以設計師們站在聾啞人的角度用卡通漫畫作為形象設計。將小攤命名為“無聲時光”。這是青年設計師們懷著深深的情懷去用心體會一個無聲的世界,并給他們光明、音樂和愛。
當然還有那個叫“有范”的項目。那是一群在村子里進行婚喪嫁娶儀式是吹拉彈唱的老人。他們熱愛自己的鄉土音樂,熱愛曾經伴隨他們一生的民宿風情。一旦他們拿起這樣的二胡等各自擅長的樂器,進入角色就非常入迷,非常有范,他們有童子功,十幾歲學會這種樂器。領頭的老人姓范,青年設計團隊給它取了名字叫“有范”。用剪紙的形式表現他們演出的各種氣場。這個命名恰到好處。當我聽到這位“范爺”今年已經去世的消息,也感到深深的悲哀。
……
一個城市的溫度在哪里,就在這平凡大眾的生活中,在城市日常的衣食住行中。
城市是人類文明中最持久的美和藝術的積淀物
我是一個美學和藝術學的教授,美學和文藝學的教授。在我的研究中我們知道城市是人類發展中,在較高階段產生的文明成果,剛才大家說了工業文明產生,類工業文明產生的時候,城市才會逐漸發展起來,城市從人們的角度來講,它是人類全部精神,觀念,思想,材質,能力,客觀化,或者對象化的成果,是一本人類精神世界打開的書本,這一句話不是我說的,馬克思在1844年的哲學手稿中,他說人類所有精神上這些東西,如果把它外化或者對象化,或者叫現實化的過程中,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我們城市的景觀。所以馬克思說工業的歷史和工業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擺在我們面前的心理學,這恰恰告訴我們今天關于溫度的論壇,是一個關于人類的感性這樣一種與心密切相關的論壇。
馬克思也說過,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是他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這就是建城市的人,他的勞動過程結束的時候,在此之前他已經知道我們要達到什么樣的成果。城市是美和藝術承載物的時候,我必須告訴建筑是人類美學和一書中的第一藝術,它是凝聚的歷史,是凝聚的音樂。
無論是雅典娜的神廟還是圓明園的大水法,都是錯落變化的凝固的音樂,無論城市的天際線還是大地綿延的水體,都訴說著城市的故事。造型藝術,繪畫雕塑,戲劇、舞蹈、文學、影視同樣是城市文明的標志,而最早的人類藝術是建筑,是音樂與哲學,它是我們城市文明的靈魂。我今天在這里談溫度,我才可以比較輕松的談城市是美和藝術的承載物,我談它的時候是針對著我們在70年的建設中,今天才可以考慮我們的城市需要美,也需要藝術,而不是天天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穿行。我們需要尋找中國之美,中國城市的生命與美。城市,按照美的規律建造。今天我們看到的20個項目,用一句話來解說,是城市終究要按照美的規律去建造。馬克思這樣說。
我們今天見到的這20個項目,我為之深深感動。大約十幾年前,我和一些學者推動了一個美學和藝術學的運動,叫“審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作為最早在中國推出的生活美學運動,我們推動生活美學,推動生活的審美化,藝術化。我提出,我們要將城市作為一件富有魅力的藝術品來建造。一位人文歷史上的重要學者海德格爾提出“人詩意的棲居”,這是他引用歷史上的詩人荷爾德林的一句話。這首詩說:如果我們人生純屬勞累,人就會仰天而問,難道我們是如此艱辛,也要甘于生存嗎?只要善良和純真與人心相伴,它就會欣喜的用神性來度量自己。我們還是要像天空那樣清澈明凈一望而知?我寧愿相信后者,神是人的尺度,我們充滿勞績,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談到這個詩,我就想到了20個項目中,那個修鞋匠,那個拉二胡的那個逝去的老人,那個烤紅薯的小伙子和他的愛情,還有那一家聾啞人的辛苦與快樂。是的,我們拼命地為生活奔忙,我們一直在尋找自己活著的意義。這活的意義是人類替自己設定和尋找的。所以我們如此辛苦,我們還是要去尋找我們活著的意義,我們還要詩與遠方。
城市是美的象征,充滿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這種詩,這種遠方是我們的意識,它也是一種純粹的言說,一種人內心深處永遠涌動的對活的意義的追尋。如果沒有活的意義我們就成了酒囊飯袋,行尸走肉。 生活之美,審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這是我們在進入新時代之后,每一個公民都可以去追求更美好更適宜的生活。這種生活的狀態是更具精神的、文化的、審美的、藝術的、詩詞的生活,也包括健康的,養生的,廣場舞的生活。這是一種相關精神與身體融匯的更美好的生存狀態。
這就是城市的溫度,是城市的溫暖、溫馨、溫情和對愛與生命質量的不懈追求。它是城市的命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