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平衡發展理論與區域非平衡發展理論
新古典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理論的核心要點是:區域經濟發展在市場機制作用下通過區域內部資本積累過程和區域間生產要素流動,最終會自動趨向均衡。 “新古典區域均衡發展理論構建了一個龐大而嚴格的邏輯體系結構,然而這一體系結構是建立在一系列與現實相去甚遠的假設條件之上的。它的一個致命缺陷是把技 術進步作為外生因素,沒有納入其分析框架之中。”在現實中,按照新古典理論所指引的路徑,發展中國家的區域均衡化要么是難于實現的,要么其“自動”實現的 過程十分漫長,使落后地區經濟、政治、社會失衡,導致一系列惡果。
1940年代以來,發展經濟學開辟了區域均衡發展研究的另一路徑。發展經濟學的區域均衡理論主張在不同區域實現產業均衡布局、空間上(相對)均 衡投資等觀點,以實現各區域均衡發展。部分學者對此的看法是:平衡增長依賴于計劃化和國家干預,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兼顧公平”。
總體而言,按照前述理論,平衡增長理論強調的是“公平”目標,它主要體現出政治、社會價值;非平衡增長理論強調的是“效率”目標,主要體現了經濟價值。實際上,根據區域經濟學中的空間相互作用理論,也可以有一種體現效率的區域經濟平衡增長理論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