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動態人口紅利”應對老齡化挑戰
時間:2011-06-16 16:06: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當前國內外界定和使用的“人口紅利”是以一成不變的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計算總供養比的,并在不考慮其他有關變量的情況下,單以勞動年齡人口比重
和總供養比為依據來判定“人口紅利”和預測未來“人口紅利”之窗何時關閉,這種“人口紅利”,我稱之為“靜態人口紅利”。
例如,亞洲
開發銀行2009年《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指出:“1975—2005年總撫養比(包括0—14歲兒童撫養比和65歲以上老齡人口撫養
比)下降近50%。然而,2000年以后,撫養比在不斷上升,預計2015年當勞動年齡人口達到頂峰后,人口紅利也會開始衰減,勞動力市場將開始面臨供給
短缺的壓力。”對于我國的“人口紅利”能有多久的問題,我國社會藍皮書《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和預測》的論述是:我國“人口有‘紅利’,機會之窗
開放到2020年”。結論的依據是:“中國15—64歲之間勞動力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預測2020年為69.5%(總供養比為44%,低于人口紅線
50%的指標)。”
然而,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和總供養比只是數量和比例的概念,不能全面反映社會對老齡化的承受力。同等的勞動年齡人口
比重和總供養比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于一個國家不同的發展時期的影響,都是不同的。例如預測我國“人口紅利機會之窗”何時關閉時,不是用我國法定
退休年齡為60歲和15—59歲為勞動年齡,而用65歲為退休年齡和15—64歲為勞動年齡來計算,這樣計算得出的結果是我國“人口紅利機會之窗”可以開
放到2020年,甚至2030年的結論。但是,如果按法定15—59歲為勞動年齡計算,2015年我國的總供養比為51.6%,超過人口紅利期50%的標
準。
美國經濟學家朱利安·西蒙在《人口增長經濟學》中介紹了人口增長經濟學研究的一般動態模式,他強調“一個名副其實的經濟學家必須
注意到人口影響的規模和重要性。并且,如果幾個影響同時起作用,他就必須關心整體的影響,而不是在假定其他變量都不變(實際上它們并不是恒定的)的情況
下,只關心某一種變量作用的大小”。
因此,應該用綜合了各種變量的“動態人口紅利”取代“靜態人口紅利”。“動態人口紅利”認定:依
靠人的全面發展、充分利用延長預期壽命,提高人口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高科技、提高勞動年齡上限,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不斷
提高國家、社會和家庭對老齡化的承受力,“動態人口紅利”之窗就可以長開不閉。
“動態人口紅利”涵蓋了多種變量,即使單從人口學來
說,勞動年齡人口的年齡界限不是永久不變的。確定勞動年齡范圍的主要依據是人口資源狀況、社會生產力發展對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人口預期壽命和科學教
育發展水平。我國法定勞動年齡上限為59歲,如果我們按照“動態人口紅利”的內涵,把勞動年齡上限從2015年起每3年提高1歲,到2030年提高到64
歲,屆時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就將從60.0%上升到67.8%,增加7.8個百分點;總供養比也會從66.6%下降到47.4%,從而使“人口紅利期”延長
到2030年以后。近年來,不少發達國家都在用延遲退休年齡、增加勞動年齡人口來延長“人口紅利期”。國內外理論和實踐均表明:用“動態人口紅利”取代
“人口紅利”審視和應對老齡化挑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促進老齡化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