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勃勃。
2025年,常住人口達到960萬人;2030年,常住人口達到1020萬人;2035年,常住人口達到1080萬人。
這是東莞在最新發布的《東莞市人口發展規劃(2020-2035年)》(征求意見稿)中,對未來人口的規劃。
數據顯示,東莞2018年的常住人口為839.22萬人。換句話說,在未來17年中,東莞希望常住人口增幅達到240萬以上,較目前人口增幅超過28%。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除東莞之外,大批二線城市提出了人口的目標,2035年人口將超過“千萬級”,成為超大城市。
但是,從各方面因素來看,要達到這些目標仍然有不少“攔路虎”。
二線城市的人口“野望”
數據來源:本報記者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9月12日,東莞市政府網站上關于征求《東莞市人口發展規劃(2020-2035年)》意見的公告(以下簡稱《發展規劃》)。
《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實施積極的人口調控政策,保持人口增長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適應,實現有質量的穩步增長。2025年,常住人口達到960萬人;2030年,常住人口達到1020萬人;2035年,常住人口達到1080萬人。
這一目標并非容易達到。數據顯示,2017年,東莞常住人口數量為834.25萬人,2018年上升到839.22萬人,上漲約5萬人。如果按照這一增幅,東莞希望達到目標并不容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和東莞一樣,許多二線城市提出了“野心勃勃”的人口計劃。
比如,成都提出,到2035年,常住人口達到2300萬人。這一人口數量較2018年增幅超過40%。南京提出,到2035年,常住人口達到1300萬人。而2018年南京的常住人口只有843.62萬人,要達到目標,人口增幅需達到54.10%。長沙提出,到2035年,常住人口達到1200萬人,2018年該市常住人口815.47萬人達到這一目標人口需增長47.15%。
此外,濟南提出,2025年人口達到1200萬人,2018年該市常住人口883.94萬人,達到這一目標人口需增長35.76%。廈門提出,到203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550萬,2018年廈門常住人口411萬,人口需增長33.82%。西安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達到1500萬,2018年常住人口1000.37萬人,同比增長49.94%。青島提出,到2020年人口達到1200萬,2018年青島的常住人口為939.48萬人,需要增長27.73%。
這些人口計劃,意味著南京、長沙、濟南、青島等城市人口將邁入“千萬級”。同時,大批城市需要吸納至少兩成以上的人口,才能達到相應規模。
為何這些城市提出“野心勃勃”的人口規劃?東莞認為,伴隨國內各大城市對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人才成為城市群與城市間人口競爭的重點。在粵港澳大灣區,東莞既面臨灣區中心城市對高端人才的競爭,也面臨節點城市對技能人才的競爭。
事實上,抓住最后的“人口紅利”,是很多城市或直接表態,或隱含未說的緣由。
東莞表示,2010 年以來,流動人口增長速度比前十年出現明顯下降,年均增速由12%下降為2%。受農業轉移人口日益減少的影響,2015年開始,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從此前的持續上升轉入緩慢下降通道,東莞市外來人口在源頭上將受到擠壓。流動人口向一二線大城市、大都市圈及部分區域中心城市集聚的趨勢仍將持續,而農民工的增量部分則主要流向中西部地區。
另一個原因是應對老齡化。從人口來看,東莞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城市。2010-2018年,東莞市全社會從業人員由 626.25 萬人增至 667.17 萬人,年均增長 0.8%,從業人員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持續保持在 76%以上。
然而,很多城市并非如此“年輕”。以佛山為例,廣東省統計年鑒顯示,2016年佛山就業總人口為438.81萬人,常住人口為746.27萬人,就業人員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僅為58.8%。
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流入,隨著城市老齡化的不斷發展,這些城市的老年撫養比將快速上升。
吸納人口“攔路虎”
但是,人口流入容易嗎?
事實上,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以鄭州為例,《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修訂版》提出,2020年鄭州市域總人口1245萬人。2017年,鄭州常住人口988.07萬人,2018年,這一數字快速上升到1013.60萬人,25.53萬人口的上漲,在各大城市中表現突出。但是這一數字距離目標仍然有超過200萬的差距,并不容易達到。而且,需要注意的是,2012年,鄭州曾經提出人口1500萬的目標,只是后面根據形勢而進行下調。
在這下調的背后,是我國流動人口減少。國家衛健委去年底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中國流動人口數量已經連續三年下降,2017年達2.44億。2015年,這一數據還是2.47億人。
如果二線城市希望大幅增加人口,將面臨多只“攔路虎”。
首先是就業,如果沒有足夠且合適的就業崗位,人口不會流入。這從部分城市甚至出現人口負增長,即可窺見一斑。
東莞表示,東莞市經濟快速發展帶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來莞就業生活,外來流動人口由1986年的15.62萬人增至2018年的453.45萬人,其間的2001-2008年出現跳躍性上升。
第二個問題是戶籍。
“由于戶籍制度,對外來人口在本地長期居住,仍然存在很多制度上的障礙,我國養老保障在地區之間仍然是分割的,公共服務和戶籍是掛鉤的。”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大國大城》作者陸銘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人口流入地區,外地人在本地繳納社保,未來需要保證他們享受到相應的權利。”
東莞提出,以提升人口凈流入趨勢為根本,以提升存量人口、全力爭高端增量人口為抓手,實施產業與人口均衡發展戰略,合理穩控人口總規模,穩妥擴大戶籍人口規模。2018年東莞戶籍人口達231.59萬人,僅占常住人口比例27.6%。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給予足夠的公共設施,以應對流入人口。
數據來源:《東莞市人口發展規劃(2020-2035年)》(征求意見稿)
對此,東莞表示,近年來,按照國家戶籍制度改革要求,東莞市不斷放寬入戶條件,入戶渠道擴大至條件準入、企業自評人才入戶、穩定居住并且穩定就業五年三種。近兩年來快速增長的入戶人口有效提升了戶籍人口占比,同時也對公共服務資源產生了巨大需求,尤其是隨遷入戶子女數量的大幅度上升,致使公辦學位嚴重緊缺。東莞面臨擴大戶籍人口規模和公共服務資源滯后的兩難境地。
未來,東莞將大力提升醫療與教育水平,提出到2025年,千人床位數達到4.8張,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8人;2030年,千人床位數達到5.0張,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0人;2035年,千人床位數達到5.2張,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2人。此外,加快推進學校建設,增加公辦學位供給。2025年、2030年、2035年,小學在校生規模分別達到101.6萬人、107.8萬人、114.3萬人,初中在校生規模分別達到38.4萬人、40.7萬人、43.1萬人。
事實上,人口流入經濟發達的二線城市是大勢所趨。
“越是能在制度層面保障工作一代向勞動生產率高的地方流動,中國工作一代創造的財富越大,中國養老壓力越能得到緩解。中國需要首先把勞動一代蛋糕做大,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然后再次分配,讓退休一代從做大蛋糕中得到自己應有的福利。”陸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