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前行70年 繪就新型城鎮化大美藍圖
城市,人類文明的象征,正不斷重塑人類與地球的相處方式。
清晨起床上廁所,下水道是否通暢;洗漱,自來水管出不出水、流出來的水是否合格;用早餐,食品是否安全;晚上睡覺,周邊有沒有噪聲干擾……這些都考驗著城市的管理和服務。從清晨起床,到夜晚休息,人在城市生活的一天,就是對城市功能進行體驗的一天。
城市建得好不好,生活方便不方便,人,是主角,擁有發言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城市發展以人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用實踐來勾畫出具有特點的現代城鎮體系。
看城鎮發展
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2.29% 城市型社會形成
梳理四川城市發展脈絡,可發現,在上世紀50年代,全省僅有城市10個、建制鎮380個,城鎮只有基本雛形。1979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翻開了城鎮化建設的新篇章,全省城鎮人口比重加速上升,到2000年末,城鎮人口1565萬人,城鎮化率26.7%,成為四川半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2007年,黨的十七大強調“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2012年,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新型城鎮化”概念,釋放出了城鎮化轉型發展的重要信號,并于2013年、2015年分別召開中央城鎮化工作會和中央城市工作會作出部署。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戰略部署,四川先后召開城鎮化工作現場會、經濟工作和城市工作會議等,出臺了《四川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為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注入強勁發展動力。
2017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50.79%,首次進入城市型社會,新型城鎮化的巨大潛力和發展動能正在加快釋放。截至2018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2.29%,比2012年增長10.4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49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全省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12年分別增長63.57%、90.42%,新型城鎮化總體仍保持較快增長的態勢。
看城鎮布局
四大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城鎮化格局優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四川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完善,綜合承載力逐漸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著力構建以四大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科學編制并大力實施《四川省省域城鎮體系規劃(2014—2030年)》和四大城市群規劃,積極推進四大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其中,成都平原城市群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川南城市群作為全省第二經濟增長極的地位逐步顯現,川東北和攀西城市群建設質量逐步提高;綿陽、南充、瀘州、宜賓、達州、自貢進入百萬人口大城市序列,較2012年新增6個百萬人口大城市。
目前,四川已形成了由1個超大城市、6個大城市、6個中等城市、138個小城市和1904個小城鎮構成的城鎮體系,城市布局更加優化,中心城市聚集人口和經濟要素能力不斷增強,正在成為吸納農村轉移人口的主戰場,常住城鎮人口由2010年的3231萬增長至2018年的4361.5萬,平均每年增加141.3萬人,實現連續8年增長。
在城鎮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為發揮小城鎮“連城帶鄉”作用,我省開展“百鎮建設行動”,加快小城鎮建設,突出其“城市之末、鄉村之首”的獨特優勢,每年選取100個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特色優勢明顯的小城鎮進行重點培育,堅持“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的建設模式,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小城鎮發展方式,277個小城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數量居全國第一,20個鎮入選“中國特色小鎮”,數量居全國前列、中西部第一。截至2018年,600個試點鎮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00億元,就地就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150萬人;通過示范引領,輻射帶動全省其余小城鎮競相發展。 (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