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8-15 09:59:38
來源:澎湃新聞網 作者:曹東勃
北大把一個河南“撿漏”的考生退檔了,還跟河南的招生辦先后拉鋸了三次,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之后,最終以北大承認工作程序錯誤、重新錄取而收場。
而一些捍衛校方最初立場的觀點,將矛頭指向了業已執行了八年之久、比例和范圍其實可控、總體發揮的城鄉教育公平效果可嘉的“農村專項計劃”上面,這就有些莫名其妙。
更令人費解的是,有的人前腳在討論貧困縣如何實現教育突圍時,簡單粗暴地說“不可能不輸在起跑線上,要根本解決就要增加貧困地區招生人數”,后腳遇到這個具體事例的時候就攻擊起農村專項計劃來。豈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農村專項計劃當初的定位,就是針對所謂的“寒門難出貴子”現象,考慮的出發點是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問題。而且,確如前面那種“置氣”式的聲音所言,就是在起跑線和中程都輸掉了之后,在最后的終點線附近,開放一定(準確地說是極少數)的綠色通道,給貧困地區、農村出身、學業相對優異的孩子一把推力。
這個方式公平與否,取決于大家對公平內涵本身的不同側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但如果把它夸大為已經動搖了高考總體上“唯分是舉”的根本制度,進而形成了某種雙軌制,絕對是一種不必要的恐慌和誤解。這種觀點也過于高看了這個計劃。它遠沒有這么大能量。何況如今好一點的高校,其高考招錄方式的多元化狀況,怎么說也比“茴香豆的幾種寫法”還要多,為什么單單拎出一個農村專項說事呢?
“高考農村專項”實施區域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錄取過程是這樣的:國家專項計劃在本科批次前開始投檔錄取,錄取分數不低于本科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高校同批次內生源不足時,不得將未完成的專項計劃調整為普通計劃,應通過多次公開征集志愿方式錄取或調整至有合格生源的省份錄??;經征集志愿仍未完成的計劃,應適當降分錄取。
這個“降分”相當于什么程度呢?比如某高校在某省投放了3個專項計劃名額,該省報名考生有300個通過了審核,那么通過的人都可以填報該校,然后省招辦或考試院按分數從高到低給學校投檔,因此這個分數是很難預測的。其性質是一種特殊類型批次投檔,本身并不占用普通批次投檔的機會。沖一下,如果過了,可能就相當于“降了”幾千甚至上萬名的分數,闖進來;沖不上,也不影響后續的普通批次統招。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不同學校的量級不同,但都在嚴肅地承擔這個農村專項的工作。特別是對于定向招收集中連片特困縣、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等區域農村學生的國家專項計劃,它就不僅是一個教育政策,而且是脫貧攻堅政策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教育托舉貧困學生、教育扶貧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莊嚴的政治承諾。絕大多數學校并不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揀選學生,而是本著有教無類、春風化雨的教育本心,精心設計、傾心投入,“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我曾經工作過的華東理工大學,2014年有42名勤奮好學的農村理科學生通過筆試和面試,在高考成績達到當地理工類一本線后,被學校正式錄取。雖然基礎相對較弱,但在華理四年,到2018年畢業前,這些學生非但沒有掉隊,而且發展很好:12人繼續深造,20人直接工作,2人參與西部支教,1人參加“西部計劃”,2人參軍入伍歸來,82人次獲得優秀學生、國家勵志獎學金等榮譽和獎勵。我在華理工作過五年,最后一年也教過這第一批“勵志計劃”(也就是農村專項計劃在該校的個性化稱法)的學生,他們都勤學上進,克服不少困難,以優異的成績超越自己、完成蛻變。這樣的學校、這樣的學生、這樣的事例,何其多也。
如果這項計劃所招收的大部分學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如果各高校沒有教化自覺、教育自信和使命擔當,我們恐怕看不到這項計劃執行八年到如今。總不至于絕大多數學校是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而個別學校倒是振臂一呼、不平則鳴吧?
你可以驚嘆別人大膽的報考抉擇,也可以艷羨人家“撿漏”得來的運氣,但是規則就是規則,規則上沒有問題,程序上沒有疏漏,就要按照“劇本”的設定繼續走下去。在這個意義上,即便從最消極的角度說,學校方面也必須“認命”,這種“認命”實際是在尊重制度。反過來說,入學以后,如果他們不求上進,跟不上了,被學校清退,他們也必須“認命”,這也是遵守規則。
存在先于本質,他命由他不由天,更不由學校決定,活成個什么樣子,能不能逆襲,他自己說了算。退一萬步,有規則在、制度在,就不能隨意而為、無由退檔,提前替他“命定”。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