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上午,和風吹拂,景色宜人。七星巖下,星湖水畔,廣州、佛山、肇慶三地黨政一把手鄭重簽署了《廣佛肇經濟圈合作框架協議》,珠江三角洲里最弱小的地級市肇慶終于搭上了“大哥”、“二哥”的肩膀攜手前行,新的發展宏圖就此開始描繪。 此前,深圳、東莞、惠州三市在今年2月份率先簽署了《推進珠江口東岸地區緊密合作框架協議》;珠海、中山、江門三市于4月17日簽訂了《推進珠中江緊密合作框架協議》。 “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個經濟圈,一個是共飲一江水,一個虎踞珠江口東岸,一個扼守珠江口西岸。珠三角一體化迎來“三圈演義”時代! 未來誰領風騷 “廣佛肇”經濟圈內,廣州服務業發達,占GDP58%,又是政治、金融、教育、文化中心,同時汽車、石化、鋼鐵、造船等重工業優勢明顯;佛山制造業超過60%,尤以家電、家具、建材、服裝為盛;它倆客觀上都需要騰出更大空間發展高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肇慶一方面地域廣闊,生態優良,可為廣佛未來發展提供廣闊腹地,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廣佛的產業轉移和輻射加快發展步伐。 “深莞惠”經濟圈內,惠州有充裕的土地、淡水等資源,恰是深圳目前所缺;而深圳的技術等優勢,正是惠州加快發展所需;東莞經濟以外向型制造業和加工貿易居多,深圳相對發達的資本市場、較強創新能力和較成熟的制度體系,可對東莞發展壯大內源型經濟、降低產業結構風險產生積極影響,同時,深圳的資本、技術等優勢也將得到充分的發揮。 “珠中江”經濟圈內,珠海、中山、江門均是著名僑鄉,但中山缺港口、機場,珠海江門有;珠海缺產業腹地,中山江門有;江門需要產業輻射和研發資源,珠海中山有…… 數據表明,2008年,“廣佛肇”GDP13220億元,占全省的37.16%;“深莞惠”12797億元,緊跟其后;“珠中江”3628億元,實力偏弱。 區域經濟研究專家丁力分析,在三個經濟圈中,“廣佛肇”經濟總量最大,產業互補性最突出,優勢也最明顯,完全可以爭取成為一體化樣本。兩位“大哥”這次若能通過經濟一體化把落后的“小兄弟”肇慶帶起來,逐步實現市場一體化、配置一體化、發展一體化、利益一體化,必將為包括全國其它地區的跨區域經濟合作提供一個又好又快的發展樣本。 跟其它兩圈相比,“珠中江”盡管劣勢明顯,但優勢也很突出:交通優勢——已建和規劃中的通道就有港珠澳大橋、廣珠鐵路、沿海鐵路、廣珠及廣佛珠城際軌道交通、廣珠西線高速等;地域優勢——臨近港澳、資源豐富、腹地廣闊,且與港澳、粵西、大西南形成明顯的梯度落差;產業優勢——港口物流、生產服務、航空產業、健康產業等方面均具有較好基礎。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羅必良教授為此將“珠中江”經濟圈形容為“弓形經濟”。他認為,未來“珠中江”的定位應是粵西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服務業的產業關聯源、技術支持源、物流動力源[7.84 2.48%],并成為澳門和香港持久繁榮發展的腹地支撐。而且,與珠三角東岸一體化相似,珠三角西岸一體化也最好把澳門納入進來。 珠三角深度融合之舉 廣東的前途和命運在于科學落實《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在于“三圈演義”的效果。這一點,無論是廣東高層及各市的決策者們,還是專家學者均已達成共識。 去年底,國務院批準通過了《綱要》,明確提出了“一年開好局,四年大發展,十年大跨越”的總目標。4月11日,廣東在深圳召開全省貫徹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動員會,正式吹響了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號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強調,珠三角一體化不是“等同化”、“同質化”和“一城化”,一體化的關鍵是要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在珠三角形成一個有利于經濟社會資源合理有效配置的體制環境,實現錯位發展。 會后,珠三角九市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珠中江”一攬子推出了八大合作重點:區域規劃協調、基礎設施一體化、主動承接港澳現代服務業的擴張與城市功能的輻射、構筑融合粵西在內的物流體系和制造業基地、產業錯位發展、環保標準統一、產學研資源共享、應急處理共商。 “深莞惠”除了要在產業、環保、勞動力等方面下本錢外,還將進一步整合三市科技資源,共建科技創新平臺、服務平臺,加強三市科技、人才、產業等發展規劃對接,實現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新能源、環保、海洋等產業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打造國際化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率先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圈。 與廣佛合作一樣,這次“廣佛肇經濟圈”合作框架也是囊括了八大重點:規劃對接、產業協作、科技創新、環境保護、旅游合作、交通運輸(降低廣佛肇間交通出行成本,打造一小時經濟圈)、社會事務、區域合作。 專家表示,只要去掉“小九九”,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三圈演義”深化之日,便是珠三角深度融合、一體化玉成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