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規劃明確,將構建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三大格局”,在中西部培育新城市群,促進人口逐步地、自愿地、有序地轉移到收入高、就業高、就業多的城市化地區。(6月9日《京華時報》)
經濟發展離不開規劃,國土開發利用當然更需要規劃。新出臺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通過規劃,明確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主要目標和戰略格局,有利于加強對國土開發利用的宏觀布局和宏觀調控。
根據規劃,我國將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并按照東、中、西和東北這“四大板塊”,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等“四類開發模式”,這都涉及到土地使用問題。
按功能規劃國土,特別是在中西部培育新城市群,前提應是牢牢守住土地紅線,不得以任何理由觸犯土地紅線。2006年9月6日,國務院第149次常務會要求從長計議、加強研究、繼續推進,編制歷史性、危機性、戰略性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會議強調,18億畝耕地的“紅線”堅決不能突破,不僅要管到2010年,而且要管到2020年甚至更長時間。其后,黨中央和國務院多次強調,18億畝耕地保有量是個底線,必須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絕對不能突破這個底線,以保障保障有13億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如果按功能規劃國土成為一些地方按功利使用耕地的理由,土地紅線的根基就會受到動搖。
出臺按功能規劃國土并不難,難的是如何避免按功利使用,致使規劃在實際操作中變味走形,對18億畝耕地紅線造成沖擊,以致使曾經作出的不懈努力前功盡棄。國土部門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后,應該及時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把每一種可能被鉆的空隙牢牢堵住。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會審制度,提高建設用地報批門檻,將巧立名目的違規用地擋在門外。此外,必須加大執法力度,對違法征地、以租代征、違法亂占等進行嚴厲懲處,使按功能規劃國土在執行中不變味不走形,18億畝耕地“紅線”牢不可破才不會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