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零時左右,幾乎“遲到”一冬的細密雪花緩緩飄落京城,迅速將道路、車頂、樹枝覆蓋上久違的白色。
這場“連夜”而來的初雪,終結了北京長達108天的無有效降水紀錄,也創下了60年來初雪最晚的紀錄。
短暫初雪為“盼雪”市民帶來欣喜,對北京旱情的緩解卻有限。而且,為力保居民用水,河北向北京的集中輸水工程按要求將在今年3月份結束。“冀水進京的工程結束之后,北京仍將面臨嚴峻的缺水局面”,北京市水務局供水管理處處長胡波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
據悉,南水北調工程2014年才能送水進京,屆時,北京將每年來水10億方,但仍有1.9億方的缺口。北京已被列為全國首批7個用水管理制度試點省市,2011年有望實施有史以來最為嚴格的用水管理制度。屆時,超越任何一條“用水”紅線,地方政府都將面臨問責。
60年最晚初雪
2月9日夜間到10日白天,北京上空終于出現被氣象部門稱之為“京城入冬以來最有機會結束無雪之冬”的一次天氣過程。
這意味著,已做好人工影響天氣準備,并苦等多日的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北方旱區部分省份終于迎來適合人工增雪的天氣條件。
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張薔告訴本刊記者,截至10日凌晨6時,該部門已在密云、門頭溝、延慶等9區縣的33個高山地基作業點,進行了127輪次人工增雪作業,共燃燒碘化銀煙條759根。
“截至6時的數據顯示,部分山區作業點的積雪厚度已達到5厘米左右。”張薔說,“我們希望山區的雪能多下一點,盡可能降低持續升級的森林火險等級、緩解土地旱情。截至本刊記者發稿時,人工增雪作業仍在繼續。
中國氣象局專家透露,除了北京,山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等氣象干旱區各地方人工影響天氣部門從2月8日就開始了陸續行動,采用飛機、火箭、高炮等開展冷云催化人工增雨、雪作業。
在安徽,沿淮以北地區旱情最重的蚌埠、六安、阜陽等市縣從8日16時至9日16時共開展地面人工增雨作業36次,發射火箭彈117枚。
9日中午1時,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實施豫魯皖蘇聯合作業方案,飛機增雨跨省進行,同時旱區各地將開展地面飛機立體化增雨作業,作業一直持續至10日上午。
中國北方旱區的人們都在竭盡所能挽留來之不易的降水云系,然而,根據氣象部門的預測,此次橫穿北方旱區的雨雪過程將會十分短暫。
“別指望這幾毫米的降水能增加水庫的蓄水量。”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總工程師王毅苦笑著說,汛期出現的持續大雨到暴雨,可以直接形成地面徑流,進入到水庫以增加蓄水量。“下雪則不同,落到地面后先要融化才能形成水,在此期間還需要經過滲透、蒸發、流失,形成徑流的損失遠遠多于雨水的消耗,因此對于水庫增容看不到明顯的作用。”
此次降水量很小,而且沒有持續,專家們認為較為有利的方面在于凈化空氣、土壤保墑以及減小森林防火的壓力,對于緩解農業旱情的作用有限。
九成麥苗青枯較重
麥田的裂縫一度能伸進手指頭,這讓49歲的北京大興村民金國華愁眉不展。“這老理兒說得好,‘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可今年冬天,冬小麥卻連一層厚點的“被子”都沒得蓋。”
北京京郊,90萬畝的冬小麥旱情嚴重,90%以上的地塊麥苗青枯較重,數以萬計的“老金”盼望著更多更大的冬雪。
農業專家王俊英對本刊記者說,北京降下初雪后,根據監測,幾個主要麥區的降水量只有兩三毫米,無法從根本上解除旱情,但緩解作用“仍很珍貴”。
據王俊英介紹,此前北京綿延百日的干燥空氣,加快了土壤、植株中水分的蒸發,目前北京麥田平均干土層厚度為3.9厘米,個別澆凍水偏早、凍水量不足及保水性差的地塊旱相嚴重,干土層厚度達到了6至7厘米。
而,2011年與1970年并列為1951年同期以來降雨量最少的年份,降雪初日較常年和近十年平均明顯偏晚。同時,伴隨兩次強降溫過程,大于4級風力的天數近40天,較常年多10天。
“這次的降雪量整體來說還是太小了,難以從根本上解除麥田深度旱情,地表干燥后還應抓緊鎮壓補水。”王俊英說,由于無有效降水時間持續過長,降雪只能增加一點土壤表面的含水量,抑制干土層加厚,促進萎蔫麥苗恢復活力,對于改善麥田墑情作用有限,難以從根本上解除旱情。
農業專家認為,目前的干旱還是主要以氣象干旱為主,還沒有真正地轉變為農業干旱。春季以后,如果還持續缺雨,屆時隨著氣溫的升高,干旱問題將會迅速加劇,轉變為真正的農業干旱。
據本刊了解,北京各級農業部門正在積極部署,待麥田積雪融化、地表干燥后抓住回暖天氣及時開展普遍鎮壓,對干土層超過6厘米的地塊仍要補澆“救命水”,以保墑提墑抗旱保苗。
供水缺口達一半
2月10日,新春第八天的上午,農閑的村莊安靜異常,在距離北京城區近80公里的延慶縣大莊科鄉水泉溝村,偶爾有幾個孩子拿著掛小鞭炮追跑著,時不時有一兩位客人來串門。
“噠噠噠”的馬達聲打破了這片寧靜,卻并不顯得突然。
過去一個多月里,這聲音每天準得可以校時鐘了,兩三分鐘的工夫,二十多名村民便自發排起了接水的長隊,鐵的、鋁的、塑料的、膠皮的各種器皿,圍著那輛發出噠噠聲響的改裝水車,七零八落地擺放了一圈。
今冬,北京山區居民有2000多人出現飲水困難。“其實去年同期也有幾千名山區居民飲水困難。”王毅強調,今冬前期持續無雪的天氣并不是導致居民飲水困難的主要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冬異常的天氣現象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北京常年干旱缺水的現實,更加渴望北方冬日萬里雪飄的情景。
“一冬天都沒見著個雪影兒了。終于下啦!”雖然這點雪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但是踩著松軟的雪、滿眼望去的白色,排隊等待接水的村民李秀萍心情舒暢了不少,“至少有了盼頭呢。”她告訴記者,水簡直太珍貴了,等這種日子徹底過去,也會堅持繼續和反復眼下的生活:淘米水刷鍋、刷鍋水喂雞;洗臉水擦炕、擦完炕的水留著墩地,墩地剩下的污水留著沖廁所。
竭盡所能的城市保障讓北京城區的絕大多數家庭幾乎沒有過斷水的經歷,然而事實上,北京已連續十余年干旱,水資源十分匱乏。
綿延百日的干旱,讓水泉村周邊三十多年的板栗樹旱死了,多數人家賴以生存的紅果樹奄奄一息了,穿村而過的白龍潭溪水幾近干涸,而作為村里大力扶持的新經濟支柱——農家樂民俗旅游也將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大莊科鄉宣傳委員吳廷才說,只要年降水量超過600毫米,村民的生活用水和飲用水就能得到保障,然而2009年大莊科鄉年降水量僅290毫米,2010年500毫米,“這些都達不到水井供水的需求。”吳廷才說,目前就延慶來說,水泉溝村和東沙梁村缺水比較嚴重,另外還有幾個村子每天限時供水一小時,或許十年后我們鄉一半的村子都會像水泉溝一樣吃不上水。”吳廷才對于未來顯得十分擔憂,吃水問題正在變得更加棘手。
“村里60多歲的老人都說,活這把歲數,從來沒看到村里這么缺水。”房山區南窖鄉副鄉長張鐵成告訴記者,從2010年11月起,村里就開始采取定時供水。“現在,家家戶戶都準備了很多水缸、水池、儲水的鍋盆。”
“現在只能先管著人飲水,果樹、農田已經顧及不上了,只求這些莊稼不干死就行。”張鐵成說,村里最近先后打了3口井,水井深度分別是300米、500米和800米,“前些年,打200多米就能出水。”
北京市水務局公布的水情顯示,在北京市庫容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4大水庫中,懷柔水庫和海子水庫的蓄水量與2009年同期相比驟減,其中,海子水庫蓄水量為1339萬立方米,比2009年同期減少了945萬立方米,蓄水量已不足總庫容的八分之一。
而作為市民飲用水主要水源地的官廳、密云兩大水庫,水量比2009年同期有所增長,但這主要是從河北等地調水所致。盡管如此,密云水庫的蓄水量仍不到總庫容的四分之一。
本刊記者從水務局了解到,目前北京的供水情況不容樂觀。據了解,官廳水庫和密云水庫的蓄水,加起來約有12億方。以北京市居民一年用水25億方標準來算,只能解決全市一半居民的用水。
“我不敢想象冀水進京的工程結束之后,北京缺水的局面將嚴峻到何種程度。”守在市水務局供水管理崗位上的胡波說,根據總體調度,河北向北京的集中輸水工程將在今年3月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