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重讀“釣魚城” 一座小山城何以改寫亞歐大歷史
時間:2019-05-17 12:16:4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李勇 張桂林 劉恩黎 

  公元1260年,席卷西亞,先后攻滅阿拔斯王朝、占據敘利亞,兵鋒直指埃及的蒙古大軍,突然勒馬不前,主力軍團揮戈東返。

  前一年,在相隔萬里的東亞大陸,南渡長江圍攻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震動江南的忽必烈大軍,于破城在即時,遽然退兵北還。

  氣勢如虹、橫掃亞洲的蒙古鐵騎,幾乎在同一時期如潮水般退卻。

  而這一切都因為自中國西南嘉陵江畔傳出的消息:率軍進攻四川,意圖順江東下滅亡南宋的蒙古大汗蒙哥,在合州釣魚城遭到頑強抵抗,于1259年農歷七月身亡。

  蒙哥死后,汗位空虛,蒙古諸王紛爭遂起,各軍團匆忙從亞、歐戰場回撤。命懸一線的南宋王朝,暫時得免滅國之禍,亞歐大陸的格局也因此改變。

  700多年后,在重慶合川嘉陵江畔的釣魚山上,一條攻城地道、幾段御敵城墻、數十枚鐵火雷殘片,尤其是一座完整的宋代衙署遺址的發現,使這里躋身“2018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考古工作者的發掘研究下,一段塵封的歷史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這座曾改寫亞歐歷史的傳奇城堡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西南一柱:防御體系關鍵支撐

  自長江、嘉陵江交匯的重慶朝天門碼頭西折、北進,溯嘉陵江上行90余公里,就來到了古稱合州的濱江之城重慶合川。在合川城東部,一座最高海拔近400米的釣魚山,佇立在嘉陵江、渠江、涪江交匯的半島之上。

  依山就勢的釣魚城巍然屹立于山巔,北、西、南三面峭壁懸崖據江而立,險絕異常。這里曾見證波及亞歐大陸的金戈鐵馬、滾滾烽煙。

  1235年,蒙古大軍在西征東歐、東征高麗的同時,大舉出兵南下攻宋。自此,雙方在西起川陜、中抵荊襄、東至江淮的三大戰場,展開數十年攻防。因地處長江上游,東扼夔門天險,順江可趨吳楚,巴蜀地區在相當一段時期里成為蒙古攻宋的首要目標。

  為穩固“西門”“后戶”,1242年,南宋朝廷以淮東制置副使余玠升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主持全川防務。鑒于成都已失陷,川中殘破,余玠兼知重慶府。重慶由此成為全川抗蒙的軍政大本營。

  遏阻蒙古軍繼續南下據長江破夔門,成為余玠到任后的頭等大事。他“集眾思,廣忠益”,充分運用巴蜀山險對抗蒙古的騎兵優勢。1243年,命人筑城于嘉陵江下游三江交匯、重慶正北的合州釣魚山上,并遷合州治所、興元(今陜西漢中)戎司于此,駐以重兵。

  同時,相繼在川東各山隘建山城數十座,最終形成以嘉陵江、長江為依托,以重慶為核心,以點控面的四川山城防御體系。地處“蜀口形勝之地”、屏障夔渝的釣魚城,則成為這一體系的關鍵支撐。余玠帥蜀期間,多次以釣魚城為前線指揮中心,聯動各山城,率領宋軍與蒙古軍在四川開展攻防,“多有勞效”。

  此后數十年間,來自秦、隴、蜀地的數萬南宋軍民據險堅守釣魚城,“春則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則收糧運薪,以戰以守”,使這里成為拱衛南宋“西門”的堅強堡壘,并在蒙古第二次大規模進兵滅宋的緊要關頭,奮起抗擊,扭轉乾坤。

  700多年后,當人們走近釣魚城時,眼目所及,山險依舊,但城下纏綿環抱、波瀾不驚的江水,城里茂林修竹、清幽宜人的山色,讓人很難將這里與蒙宋古戰場相連。幾經復建的城門、城墻、馬道、校場,也難辨年代和真偽。

  歷史的烽煙,似乎已不可觸摸。人們難以想象,眼前這個彈丸之地,在13世紀,何以能阻遏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36年,及至南宋滅亡,仍然屹立不倒?

  即便在專家學者看來,釣魚城戰役和山城防御體系的相關研究雖然不少,但多囿于史料,缺乏考古實證支持,還有諸多困惑與疑團待解。

  “一場具有世界意義的戰爭卻活在許多無從考證的典故和傳說中,真正的歷史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癡迷于蒙宋之戰的重慶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袁東山暗下決心:不能讓人們之于釣魚城的疑惑繼續無解。

  2004年,釣魚城考古發掘全面啟動。此后15年里,袁東山和同事們踏遍釣魚山方圓20余平方公里,試圖找出掩蓋在歷史迷霧里的“英雄釣魚城”。

  史料顯示,元軍最終占領釣魚城后,對其進行了系統性的拆毀。清代,當地為抗擊白蓮教,局部利用蒙宋戰爭期間的釣魚城址進行了復建。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一批專家結合文獻研究復原了釣魚城,但遺憾的是,他們沒有區分釣魚城的宋代城垣和清代城垣。上世紀80年代,當地為發展旅游又新建了部分城墻和設施。這些都給前期考古工作帶來一定影響。

  “我們首先就要辨識宋代石料開采加工、城墻砌筑方式等留下的痕跡,在此基礎上,探尋蒙宋時期的釣魚城。”袁東山說,加上釣魚山范圍很廣、險峻崎嶇、植被茂密,踏勘和測繪難度很大,“大概花了五年時間,才完成釣魚城城墻的平面分布圖。”

  通過時代甄別和空間重構,考古工作者們發現,南宋釣魚城比保留至今的清代城體系宏大很多。

  “不僅守山而且控江。”袁東山說,這就打破了長期以來的誤解——認為古釣魚城就是現在看到的釣魚山頂2.5平方公里的核心遺址范圍。“事實上,蒙宋戰爭時期的釣魚城,是一個‘山、水、地、城、軍、民’六位一體的大縱深多重防御體系。”

  “釣魚城之妙首先體現在‘地利’上。”袁東山說,它既利用了山江之險,又有溝通之便。城池選址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處,南、北、西三面環水,是控扼長江上游的咽喉要道;其山峰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200余米,唯一與陸地相連的東面則有塹溝阻隔。釣魚城四周山麓田地廣闊,還有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使之具備了蓄積人力物力、長期堅守的基礎。

  最為關鍵的是將人力與天險融合,防御體系精心巧妙。考古隊發現,南宋筑城者們沿釣魚山南北山麓,修筑了兩道奇特的“一字城墻”,分別延伸至山腳江邊的水軍碼頭,如同從山頂伸出的兩只手臂,拽住長達20公里的嘉陵江,形成了“控山鎖江”的堅實屏障。

  “一字城墻完全隔斷了釣魚山東西交通,有效阻礙了城外敵軍運動;通過拱衛水軍碼頭,又將宋軍的水軍優勢最大化,壓制擅長陸路作戰的蒙古騎兵,同時也保障了釣魚城的水上后勤補給線。”袁東山表示。

  在考古人員一鍬一鏟發掘下,南宋釣魚城防御體系的“拼圖”逐漸清晰:以釣魚城山頂環城和南北一字城為核心,利用三江交匯形成的半島地勢控扼三江,北西南三面環繞的江水形成天然護城河,東面則利用山岡、塹溝、城墻阻隔。南北水軍碼頭筑起水上防線和補給線。

  于是,釣魚城延伸成為10余平方公里的半島防御整體,從而有效擔負起屏障重慶、控御東川作用。恰如南宋蜀人陽枋賦詩所言:“吳門捍蔽重夔渝,兩地藩籬屬釣魚。自昔無城當蜀屏,從今有柱壯坤輿。”

  大汗殞命:鐵火雷所傷致死?

  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繼承汗位。雄心勃勃的蒙哥大汗,決心建樹功業。在相繼派出諸王西征西亞、東征高麗、遠征大理國后,又謀劃以左、右兩路大軍,會同已占據云南的軍隊,大舉攻宋。

  蒙哥決定親率右路軍經關中進攻四川,企圖攻取重慶,東下夔門,與左路軍和南翼軍會師于鄂州,再順流東下,直搗臨安,滅亡南宋。

  1258年農歷七月,蒙哥統精兵四萬、號稱十萬大軍,自六盤山揮師南下。此時主持四川防務的一代名將余玠,因受疑于南宋朝廷已自殺身亡多年。由于宋廷政治腐敗,繼任帥蜀者,皆無大的作為,四川山城防御力量大為削弱。

  蒙哥一路過漢中、入利州,取苦竹隘、拔長寧山城,降大獲、青居、大良諸城。1258年底,沿途匯集而至的約7萬蒙古軍,沿嘉陵江南下進抵合州,兵鋒直指重慶。

  在攻破合州舊城,切斷釣魚城與周邊山城聯系后,1259年農歷二月,蒙哥以“困守環攻”戰術,督率水、陸諸軍持續圍攻釣魚城。但在南宋守將王堅的帶領下,釣魚城守軍據險抗擊。蒙古軍圍城數月仍不能克。

  據《元史》記載,農歷二月三日,蒙哥督諸軍戰釣魚城下。七日,蒙古軍從東面猛攻一字城。九日,猛攻鎮西門,均不克。農歷三月,從東、北、西三面對東新門、奇勝門和鎮西門外的“小堡”發起強攻,再次失敗。農歷四月,接連20天大雨,暫停攻城。二十二日,強攻護國門,敗歸。二十四日夜,繞道西北進攻外城,一度登上城頭,但最終被打退。入夏后,暑熱至,蒙古軍“軍中大疫”“士馬不耐其水土”。農歷六月,征蜀前鋒將汪德臣在戰斗中受傷身死,蒙古軍銳氣大挫。農歷七月,轉戰東西、縱橫南北的一代驕子蒙哥大汗,也“崩于釣魚山”。

  喪失主帥的蒙古軍迅速北撤。同年農歷九月,南宋朝廷宣布“合州解圍”,釣魚城戰役結束。

  蒙哥大汗的死訊輾轉傳往長江中游及西亞后,蒙古軍的征伐頓時失去了勢頭。征西亞的旭烈兀、攻鄂州的忽必烈等部軍隊,陸續回撤。

  但釣魚城之戰中,蒙哥大汗到底因何而死?史料記載莫衷一是。

  據《元史》記載,蒙哥汗自農歷六月起即“不豫”,至七月癸亥“崩于釣魚山”。拉施都丁《史集》記述,蒙哥因水土不服而得了赤痢,為對付病癥,他堅持飲酒,使“健康狀況惡化,病已到了危急之時”,終于死于“那座不祥的城堡下”。

  病死說之外,也有受傷致死的說法。明萬歷《合州志》所引無名氏《釣魚城記》稱,蒙古軍在“西門外筑臺建橋樓,樓上接桅,欲觀城內之水有無”。城內宋軍“俟緣桅者至其竿末,方欲舉首,發炮擊之,果將桅人遠擲,身殞百步之外”。親臨現場督戰的蒙哥,“為炮風所震,因成疾”。在去重慶縉云山寺途中,“過金劍山溫湯峽而崩”。

  蒙哥之死,由此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難解之謎。

  十多年來,袁東山和隊員們在釣魚城古戰場上,也為解開這個歷史謎團,尋找著蛛絲馬跡。

  2005年,在釣魚城西北的古地道中,考古隊員發掘出80余片弧形鐵器殘片,經確定是鐵火雷爆炸后的碎片;2013年,釣魚城范家堰遺址出土一枚鐵火雷爆炸后的彈片,2017年又在該遺址出土鐵火雷殘體一枚。

  結合技術測定和史料分析,考古人員認為,釣魚城戰役中,蒙古軍開鑿地道想以“地突”戰術攻城,而宋軍則以鐵火雷御敵。由發現小彈片的數量推測,當時投入戰斗的鐵火雷,可能數以百計。

  記者日前在考古現場看到,2017年出土的這枚鐵火雷殘體呈圓球形,直徑11厘米、壁厚約1厘米,差不多有一個臍橙那么大,采用硬度非常高的白口鑄鐵作外殼,內腔用于填充火藥。“這些鐵雷外觀設計精巧,內置藥線引爆,有著相當威力,在當時的戰場上可謂是安全、精準、高效的先進武器。”袁東山說。

  袁東山介紹,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到宋代已演進為初級火器。北宋出現火藥箭和火球,南宋創制出鐵殼火球——鐵火炮和各種火槍。刀光劍影的冷兵器戰場上,開始彌漫炮火與硝煙。

  據文獻記載,南宋理宗寶祐五年(1257年),荊湖南路安撫大使李曾伯提及,荊州每月生產“鐵火砲”在1000-2000件,庫存多達十幾萬件;開慶元年至景定二年,建康府知府馬光祖提到,建康府在兩年時間內,生產火攻器具6萬余件,其中各種規格鐵砲殼3.5萬余件,平均每月也有1000多件,“由此推斷,宋蒙戰爭期間的山城,鐵火雷產量也應是非常大的。”

  “此前發現的宋代火器實物少之又少,釣魚城的這些發現,為宋代火器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材料。”袁東山說,更重要的是,鐵火雷的發現,也為蒙哥死因的學界爭議,提供了新的解讀視角。

  據明萬歷《合州志》記載,“憲宗為炮風所震,因成疾……次過金劍山溫湯峽而崩。”既往認為,“炮風”為發射的礌石所致。元代人周密在《癸辛雜識》中,記載1280年揚州炮庫爆炸事件時,也提到“炮風”“守兵百人皆糜碎無余,楹棟悉寸裂,或為炮風扇至十余里外……”袁東山認為,從文中推斷,“炮風”應指爆炸產生的沖擊波,“結合釣魚城發現的球形鐵火雷,蒙哥大汗有可能是被鐵火雷類火器炸傷后死亡。”

  “護國城頭飛炮烈,溫泉寺內大王橫……”火器在釣魚城之戰中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袁東山看來并非偶然。他表示,通過多年考古發掘,重慶地區的南宋球形鐵火雷遺存不斷被發現,說明這種火器并不是曇花一現,而是有著成熟的制造技術,且在戰爭中得到普遍應用。這種先進的武器對當時局部戰役有著重要影響,甚至改變了戰爭的走向。

  百戰彌堅:長達36年堅守的秘密

  巍巍釣魚山,碧血映煙云。當年那場使蒙古大汗殞命,牽動亞、歐格局的戰役中,乃至在長達36年的堅守中,釣魚城的政治軍事樞紐和指揮中心在哪里?他們又是如何指揮若定,以弱勝強,創造奇跡的呢?

  史載,蒙哥大汗攻蜀時,合川釣魚城守將為南宋興元都統制兼合州知州王堅。王堅自1254年蒞任后,對釣魚城進一步加固,筑南北一字城,興修水師碼頭,在城內建池鑿井,同時利用釣魚山良田千畝“保民練武”、且耕且戰,聚集秦、隴、蜀地退守而來的軍民十數萬人,“人物愈繁、兵精糧足”。

  “釣魚城之戰堪稱世界戰爭史上要塞防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但遺憾的是,一直沒找到作為防御指揮中心的州治、戎司衙署。”袁東山說。

  2012年,考古人員在對釣魚城南一字發掘中,發現城墻隨山勢升高到半山后,變成垂直高起二三十米的斷崖,而斷崖之上又發現東西兩道城墻,與斷崖面一起,形成南一字城的內城。

  按照常規,內城東邊的城墻迎敵面朝東,西邊的城墻迎敵面朝西,但考古隊員驚奇地發現,西邊城墻迎敵面仍然朝東。這似乎在提醒,南一字城內城以西的區域,才是防守的重心所在。

  結合此前在釣魚城西北發現的蒙古軍為突襲攻城挖掘的地道,袁東山意識到,釣魚城西部山腰處的范家堰,可能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區域”。

  2012年8月,袁東山順著尚未發掘完畢的一字城城墻朝西走,在人跡罕至的范家堰,他舉目四望,這里位于釣魚山二級臺地上,背倚山頂,面朝嘉陵江,整體隱藏在主峰之下的山坳中,臺地之外即是落差近30米的陡峭懸崖。可以想見,當時蒙古軍隊從山下仰視很難發現這一區域,這里也處在炮火、弓箭的射擊死角,易守難攻,正是指揮中樞的理想之地。

  “那天是19號,經過探勘和試發掘,建筑殘垣逐漸露出,我興奮得中午飯都沒吃下。”袁東山說。

  隨著范家堰的發掘工作接近尾聲,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組氣勢恢宏的南宋大型建筑遺址。

  記者在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發掘現場看到,這一遺址主要由東部的前、中、后三進院落,及西部水池亭榭等兩部分景觀建筑構成。院落依山呈階梯式構筑,整體高差達16米,設計巧妙。巨石壘砌的圍墻、精美的水池、細致的浮雕、厚重的礎石隨處可見。

  考古現場負責人王勝利介紹,已經發現了宋元時期的廂房、儀門、道路、排水溝等遺跡144處,出土宋代瓷器、鐵器、炮彈殘片等標本1100余件。園林景觀部分還發現了水池、石燈,藝術價值相當高,其中一座在當時只能建于皇宮和孔廟中的烏頭門遺址,更凸顯出范家堰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通過發掘出土的文物和建筑遺跡信息,可以認定,范家堰遺址就是蒙宋戰爭時期南宋合州衙署、興元戎司所在地,也是釣魚城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袁東山說,范家堰衙署遺址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經大規模科學發掘、保存較為完整的南宋衙署遺址,價值重大。

  “大軍壓境之際,釣魚城軍民還能修筑如此宏大精美的衙署,不僅體現了宋代能工巧匠們的建筑造詣,也彰顯出當時人們沉著應戰強敵的自信和決心。”袁東山感嘆道。

  據史料記載,釣魚城之役,在長達5個月的攻城戰中,蒙古軍雖然“凡攻城之具無不精備”,卻“炮矢不可及也,梯沖不可接也”,只能派出小股人馬履崎嶇以登,冒險強攻,結果不是因為士卒傷亡慘重而“苦戰不前”,就是由于后軍不繼而敗退。據《元史》記載,盡管蒙古軍有幾次攻破外城,甚至一度登上城頭,“傷宋兵甚重”,但始終無法突入釣魚城核心區域。

  反觀釣魚城守軍,則是士氣高漲、斗志正旺。萬歷《合州志》引《釣魚城記》記載,宋軍一度發炮,向城外拋擲各重30斤的鮮魚二尾、蒸面餅數百,并諭以書曰:“爾北兵可烹鮮魚食餅,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守將王堅更是白天率軍抵抗,夜晚不時派兵襲擾敵營,使得蒙古軍夜不安枕。

  “如果說釣魚城是山城防御體系的‘皇冠’,那么范家堰衙署遺址就是皇冠上的‘明珠’。”袁東山說,正是憑借高超的指揮藝術、精良的防御布局,釣魚城守軍才能在對抗蒙古大軍的戰斗中創造出奇跡。

  落幕與回響:探尋仍然沒有止步

  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后,改變先取巴蜀的滅宋戰略,逐漸把進攻重點轉移到長江中游的荊襄戰區。蒙宋雙方在四川戰場進入相峙狀態。

  作為重慶前哨的釣魚城,與嘉陵江、長江沿岸諸多山城相互支持、依存,足以控扼東川,因而仍是蒙宋爭奪的焦點。

  1268年起,忽必烈先后調集近十萬大軍圍襄陽,開始了長達5年的襄樊之役,也揭開了蒙古第三次征宋的序幕。

  為牽制南宋從巴蜀調兵援助襄陽,蒙古軍在四川開展大規模襲擾,尤其加強對釣魚城的包圍,并在釣魚城與其他山城之間“筑城進窺”。但釣魚城守將張玨戰守有力,“往往出奇制勝,斬獲累捷。”直至襄樊戰役結束前,蒙古軍在釣魚城只能“春去秋來,出沒無常”。

  奈何歷史的車輪終歸無法阻擋。1273年,元軍進占襄陽后,忽必烈下詔水路并進,大舉滅宋。四川諸多城鎮也相繼被元軍取得。1276初,南宋朝廷在臨安降元。元軍也加快了平定四川的步伐,一年多時間里,先后陷瀘州、平東川。1278年農歷二月攻破重慶城,紹慶、南平、夔、施、思、播等州皆下。大廈將傾,獨木難支。1279年正月,釣魚城守將、合州安撫使王立,以不可屠城為條件終止抵抗,開城降元。為南宋堅守了36年的釣魚城,至此最后陷落了。同年,逃至崖山的幼帝趙昺,蹈海而死,南宋滅亡。

  渝水悠悠,孤城無言。烽煙散盡的釣魚城,如今像一位英雄遲暮的巨人,靜臥在波瀾不驚的嘉陵江畔,任那驚天動地的熱血與炮火,掩埋于厚厚的塵土和時間的長河。

  范家堰遺址的發現,無異于一次穿越時空的喚醒。讓這座創造歷史的英雄城再次鮮活起來。隨著考古和研究工作的深入,釣魚城的軍事、文化、歷史乃至世界性價值和意義,逐漸開始顯現。

  “考古發現和歷史文獻相互印證,讓這座宋蒙(元)時期的英雄城,得到了有力的證實。”袁東山認為,作為蒙宋戰爭的重要節點,釣魚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功遏制住來自北方草原民族的進攻,彰顯出南宋軍民堅忍頑強、忠貞不渝的精神氣節。釣魚城不僅是一個考古遺址,也是一座精神寶庫。

  這座城池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延長宋祚20余年。正如明代人鄒智所說“向使無釣魚城,則無蜀久矣;無蜀,則無江南久矣。宋之宗社,豈待崖山而后亡哉”。

  而且,由蒙哥之死引起的蒙古內亂,直接導致了元朝的建立,蒙古大規模擴張的勢頭也基本結束,在某種意義上,間接影響了中古時期的世界格局。

  釣魚城的軍事價值也不言而喻。“釣魚城防御體系是中國積極防御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第三屆釣魚城國際學術會議上,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奚江琳認為,作為世界重要的軍事遺產,釣魚城集中體現了游牧和農耕兩種文明的沖突與融合,展現了東方戰爭智慧和積極防御的戰斗精神。

  釣魚城還讓人們見到了我國“火器鼻祖”的真實面貌。“中國最早期的鐵殼爆炸彈‘鐵火雷’,是古代中國在火藥火器領域最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鐘少異表示,釣魚城出土的南宋鐵火雷殘片,不僅為火藥火器發明史研究提供了長期缺乏的第一手實物資料,而且為深入探討13世紀的戰爭史、軍事史提供了新的物證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如今,承載著厚重歷史的釣魚城古戰場,正在經歷“重生”。作為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釣魚城已經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單。2019年3月,重慶市向國家文物局提出釣魚城遺址申遺正式申請。今年下半年,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將啟動建設。

  但關于釣魚城的進一步探尋仍然沒有止步。“考古揭露硬遺址,解讀軟文化。”袁東山告訴記者,在繼續做好范家堰遺址研究的同時,還考慮對一些文獻記載不多的關鍵點位、矛盾點位進行勘探發掘。

  對釣魚城歷史文化價值的發掘、展示和傳承,也越來越讓袁東山“操心”,“讓大眾可以輕松讀懂釣魚城遺址的空間特征,理解蒙宋戰爭的歷史現象,感悟宋人的精致生活,傳承釣魚城守將的忠勇精神,是下一步想著力做的。”

  “釣魚城發生了直接影響中國歷史,和間接影響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關于釣魚城價值的研究,還應該深入和強化。”在第三屆釣魚城國際學術會議上,北京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孫華的發言,引起廣泛共鳴,“應站在更高層次、從全世界層面來審視這場戰爭和這座山城。”(稿件中有關史實參考陳世松等所著《宋元戰爭史》)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