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國佳士得拍賣圓明園的兩個“獸首”,到法國博桑—勒費福爾拍賣一件從圓明園掠奪的乾隆年間的“玉璽”,國寶被拍賣一次又一次激起了中國人的憤怒。
“圓明園”這3個字早已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恥辱的符號,西方收藏家正是充分利用了多數國民陡增的愛國主義情緒,將與圓明園有關的“獸首”、“玉璽”炒上了天價。
“獸首”、“玉璽”的拍賣令中國人群情憤涌,是否表明我們的文物保護工作已做得萬無一失?文物和歷史不可復制,難以克隆,譴責西方文物強盜行徑之外,我們捫心自問,珍惜文物,我們自己究竟做了多少?
如果說“獸首”、“玉璽”等的流失是因為滿清王朝昏庸腐朽與愚昧墮落的話,那么,在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中,文物繼續肆無忌憚地遭到摧殘,繼續透過黑市交易大量流失,相比歷史上流失海外的文物,這是否是我們更應該面對的現實呢?
當我們記住“獸首”、記住被燒毀的圓明園那段歷史的同時,也請記住在文革的時候被砍掉的無數個佛祖頭、記住在城市化進程中不斷消失的古跡。
在功能城市至上的今天,人們往往忽略了對城市文化的保護,如今,在中國幾乎每個城市都在形同地震后的重建新城,無數建筑古跡成了犧牲品。幾乎天天都有文物古跡面臨破壞:改革開放的前夜,徽州地區處處是完整古村落,三十年間卻所剩無幾基本消失了;浙江松陽縣城東下馬街原本一條古鎮老街(建于1496年),如今被用于房地產開發,剩下一座“兄弟進士”、“父子賢科”牌坊,孤零零地被包圍在重重高樓洋房之中。
在我國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最典型的問題便是人們對城市定位的錯誤理解。例如,最近被拆除的重慶萬州投資千余萬元的爛尾工程“三峽明珠塔”和奉節的“華字塔”,以及傳聞南京欲耗資15億打造518米的“亞洲第一高樓”等一場場鬧劇,表明有不少“有權人”對城市建設與城市規劃還很無知,對環境資源的破壞與社會公共財富的浪費還很無情,更讓老百姓感到很無奈。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撰文指出,中國當前的城市文化建設存在城市形象低俗、城市記憶消失、城市面貌趨同、城市建設失調、城市環境惡化、城市管理錯位、城市精神衰落、城市文化沉淪等八大問題。他指出,目前不少城市紛紛提出建立“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實際的傾向,表現出對文化傳統認知的膚淺和對城市發展前途的迷茫。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盡管我們的北京無法像巴黎那樣得到完整保護,盡管我們的許多大中城市已經面目全非,但我們的祖先還留下成千上萬個千年古城和古鎮。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共同保護我們古老的城市文明,留住我們的根!
文/蔡義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