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醞釀出臺政策,對地方政府以“城鄉統籌”為目標的戶籍改革試驗仍持鼓勵態度,但同時明確:進城落戶的農民是否放棄承包地和宅基地,由自己決定
2010年,廣東、重慶、陜西等地陸續宣布放開農民進城落戶的政策限制,同時要求進城農民須交出土地,引發輿論熱議。
針對此,本刊記者獲悉,中央有關部門正在醞釀出臺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在自行試點進行戶籍改革時,不再將農民土地與城市戶籍捆綁運作。
一位資深農地問題專家對本刊記者說,以往有些地方政府把戶籍和農地捆綁在一起的做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純粹只為獲取農民手中的土地。此前不久,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也曾公開表態稱,很多地方在統一戶口登記制度的過程中,即便沒有侵犯農民利益,也沒有讓轉戶居民享受到更多實惠。
據本刊記者了解,此次中央醞釀出臺的政策,強調“基本戶籍制度屬于中央職權”;雖然對地方政府以“城鄉統籌”為目標的戶籍改革試驗仍持鼓勵態度,但將明確要求,進城落戶的農民是否放棄承包地和宅基地,應完全由他們自己決定。
戶改試點內容將調整
2010年以來,很多地方政府競相推行“宅基地換住房、土地換社保”為標志措施的戶籍改革試點。據知情人透露,上述中央政策即針對此而發,不久便要出臺。
具體內容包括三個層次:其一,各地要根據城市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來推動戶籍改革;其二,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是合法、完整的權益,不允許借戶籍改革強行“拿走”;第三,對于城市中短期內無法落戶的農民工,要保障其基本權利。
因戶籍與諸多社會福利掛鉤,學界的主流觀點一直認為,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要剝離附著在戶籍上面的各種附加功能,回到登記人口信息的基本管理功能;推進戶籍改革,應該把公共服務與戶口脫鉤,“對公民,不對戶口”,具備條件的常住公民應允許其落戶。
據本刊記者了解,此次戶籍改革的重點仍是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鎮。其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無條件放開,中等城市則要允許“有穩定就業和住房、社會保險繳納到一定年限的農民工落戶”;城市承載力有限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要為進城農民提供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
這項政策即將頒布,意味著各地陸續啟動的“宅基地換住房、土地換社保”戶籍改革試點將面臨調整。
2010年6月7日,廣東省首先發文,提出“積分入戶”的思路,對農民工入戶城鎮的條件進行指標量化,當指標累計積分達到規定分值時,農民工即可申請入戶城鎮,但需交出土地。對達到入戶城鎮積分條件,愿意入戶但不愿意交出承包地的農民工,實行“農民工城市居民居住證”制度,給予三年的過渡考慮期。
同年8月,重慶提出“在10年內讓1000萬農民轉為城市居民”,這被認為是最大規模的戶籍改革。重慶明確提出轉戶農民要穿上城市“就業、社保、住房、教育、醫療五件衣服”,享受城市待遇,脫掉“農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三件衣服”。
其后,以“土地換戶籍”為原則的戶籍改革試點被各地紛紛效仿并推廣。爭議隨之升級。陳錫文認為,隨著農民土地漸失,當前農村的基層治理秩序已被攪亂,必須要予以規范。
中國現有1.5億農民工跨省流動,大多從中西部流入東部沿海地區,陳錫文認 為這才是當前戶籍制度改革的重點。
量力而行
對“土地換戶籍”的做法,戶籍專家、中國公安大學教授王太元也認為,“思路錯誤,沒有出路”;陳錫文則表示,將土地與戶籍脫鉤后,由于不能獲得“土地”之外的額外好處,地方政府應該會根據城市的能力“量力而行”。
不少學者擔憂,農民進城需要城市提供社保、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開支不菲,如果失去土地收益的支持,地方政府恐難兌現。據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調查,當前農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在10萬元人民幣。
也正因為此,在許多地方,為獲得資金平衡,土地成為撬動戶籍改革的“杠桿”。在重慶,除財政資金,支付戶籍改革成本很大一塊來自土地。據當地政府透露:政府每年城市建設的征地補償、房地產土地收益的一部分,用來解決村民的實際生活困難;轉戶農民的宅基地經過復墾,進入“地票”市場以后,一部分收入用于戶籍改革;農民退出土地后獲得的補償款也將用來購買農民在城里的房屋、養老保險等。推行戶籍改革的政府官員坦言,農民進城要提供的公共服務需要支付巨額成本,“全靠政府出,出不起”。
問題是,農民交出土地獲得的補償,與政府將土地指標置換成土地拍賣后獲得的巨額收益相比,顯得“微不足道”。據本刊記者了解,重慶市戶籍改革中,一戶宅基地的補償僅8萬元,不少農民稱其“比征地拆遷補償還低,在縣城根本買不到房子”。“以戶籍之名,行圈地之實”的質疑由此而來。
美國農村發展研究所學者李平曾測算,如果農民穩定投入農地,有韓國一樣高的附加值,每畝每年至少有1000美元農業收入;宅基地按國有土地1/4定價交易,每人可得到1400美元;按現有征地量計算,如果政府不從征地中獲利,農民每人可得到3萬美元;遠高于政府現有補貼。
成本考量
利益推動之下,強制農民轉戶行為也不時發生。從2010年秋季學期起,為配合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重慶市教委制定轉戶目標,且將完成情況納入區縣教委、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年度考核。有媒體報道,重慶工商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等高校都動員擁有該市農業戶籍的學生轉為城鎮戶籍;拒絕轉戶者,頻繁被輔導員約談,且以“獎學金、入黨、畢業證” 等為條件。
“土地換戶籍”的做法也讓農民工心存顧慮。在廣東先行試點“積分入戶”的中山市,很多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并不愿意為入戶城鎮而放棄土地。
面對社會的質疑,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公開否認存在套取農民土地的動機。他指出,城市需要勞動力,只要農民在城市工作了三五年,就該享有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沒有其他任何限定條件,不存在土地換保障、換戶籍的問題。
在重慶戶籍改革方案推出一月后,重慶市土地房管局副局長董建國也公開承諾,農民退地不是取得社保和戶口的條件,退出土地是依法、自愿、有償的。農民轉城市戶口設置的三年過渡期后,轉戶人員愿意回到農村,“仍然可以回去,仍然保留土地”。
不過,重慶市政府做出上述澄清后,農民入戶的積極性提高,但基層政府的積極性下降。基層官員擔心改革的成本難以為繼。
在學者們看來,讓農民進城落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推動農村發展,但收回農民土地卻無異于適得其反。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黃季焜對本刊記者分析說,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不徹底,農村土地、資金和勞動力要素沒有完全進入市場,仍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特征,是城鄉差距不能根本扭轉的根源。
李平則指出,應該允許農村土地入市,關鍵是要確保“經過農民同意,且農民能夠獲得大頭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