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5日的一則關于“逆城市化真偽”的新聞,引發人們的熱議與擔憂。但筆者通過近年來對我國城市化的研究與分析得出的初步結論表明,“逆城市化真偽”較之于“城市化真偽”而言,是小巫見大巫。
這是一組可資對照的城市化率數據,即國家統計局按全國城鎮人口與總人口之比得出的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城市化率高達44.9%,而由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按非農戶籍人口與總人口之比得出的數據則顯示,2007年的城市化率只有32.93%。筆者所關注的除了數據計算方法的差異外,更加關注兩者相差竟達11.97%,因為這涉及的人口達到了約1.5億人之多,也就是說這些人(絕大多數為農民工)生活在城鎮,被統計在城鎮人口之中,然而,在身份認同、社會保障等方面卻游離在城市之外。在2009年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我們將其稱之為“被城市化”、“半城市化”或“灰色城市化”,也有學者認為稱之“偽城市化”更為合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調查顯示,截至2007年底,農民工進城后,能夠轉為城鎮戶籍的比例僅為1.7%,也就是說98%以上的農民工被“偽城市化”。
這些被“偽城市化”的人們在我們所謂的城里人身邊隨處可見,環衛工人、建筑工人、保姆、保潔員、送報員、快遞員、保安員等等,城里人經常最愛叫他們為“農民工”。這些“農民工”對于中國的經濟、中國的城市、乃至中國的城市化是最強大的推動力,正如京漢集團董事局主席田漢所言“如果沒有他們,中國的城市將會癱瘓”!
然而,盡管關于戶籍制度改革的呼聲與實踐從未停止過,但懸在農民頭上的戶籍制度這把“達魔克利斯劍”,仍是大量“偽城市化”農民工長期難以融入城市的罪魁禍首。此外,各城市政府忽視廣泛就業和全體公民利益最大化、盲目追求GDP的高增長和所謂的高城市化率指標的做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國家人口計生委組織的2010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顯示,在浙江只有20.4%的在浙農民工希望獲得城市戶籍,而40.3%的農民工不想轉為非農戶口。這一方面表明他們意識到了城市化所引發的土地的真正價值,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們難以融入城市,時刻為自己保留這唯一的退路。這可能也是農民工就業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真實反映。
由此可見,這些被“偽城市化”的農民工僅僅是推進中國快速城市化的“廉價”勞動力,在勞動報酬、子女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并沒有享有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因此,他們就理所當然地難以融入城市,理所當然地被“偽城市化”,理所當然地低消費能力,理所當然地要留住那唯一能夠給他們帶來保障和希望的土地,中國經濟也理所當然地沒有真正帶來內需的增長,中國的城市化也理所當然地不是人、家庭和土地的全面城市化。
筆者期盼“偽城市化”問題能引起各方的重視與關注,并在十二五發展戰略規劃中得到圓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