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個主意不過是逃避對當前房價博弈,把問題拋給未來的權宜之計,也算是對未來抱有希望的樂觀主義。
好像2007年起,似乎一夜之間,全中國人對買房都著了魔似的,住房、房價都上升為政治問題了。
而目前價格上離百姓最近的保障房對絕大部分百姓來說卻是最遠的。
近日,住建部姜偉新部長在哈爾濱 “2010中國市長論壇”上表示,為了完成580萬套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中央已經下撥600多億資金,有關的政策措施都已經制定并以文件形式下發。
按理,這“驚堂木”敲得夠響了,但這一消息在媒體披露并未掀起太多的波瀾,不論是輿論界還是開發商陣線,對地產企業股價、對房價的影響也并未如期而至。是因為調控之頻繁,讓“狼來了”的震懾性威脅失效?還是這一舉措本身對房地產供需格局改變意義不大有關?
這倒讓筆者想起八九年前的往事。記得2001年左右,在媒體組織的一些小范圍論壇上,當時正以榮豐2008項目切進北京市場的王征多次表示:以我在香港的親切身經歷,廉租房絕對是市場的毒藥啊,政府只要一搞出來,市場就嘩啦啦了。他的言論當時都得到了大部分開發商的應合。
如今王征轉身投亞視要在媒體翻江倒海,開發商對保障房的推出似乎都安之若素了,“大炮”任志強甚至多次直言政府應該解決好保障房的問題,讓市場回歸市場,“陰歸陰陽歸陽,陰陽兩利”。難道開發商經過了十年的發展,會因市場的快速膨脹而集體性選擇失明,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不然!以目前的態勢和進度,加上各種復雜的因素,保障房從數量上對市場供不應求的格局還“不足為患”。
首先是保障房成為我國居民基本保障體系的政策設計依然任重道遠,所覆蓋的群體和社會實際需要相差千里。
其次,簡單計算就能得出結論,即使在房地產行業突飚猛進前提下,市場總體供需矛盾不平衡在長期看來依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保障房大建不過被棚戶區危陋房舊城改造回遷安置補償所取代的情況下,保障房對于城市新增人口的巨大增量不過是杯水車薪。
與此同時,城市化突飛猛進與城市改善居住同時展開,出于可持續發展大計,中央不得不嚴控耕地使用紅線,住宅用地供應基本上依靠城市拆遷改造,繼續擴大城市規模的所有努力都被18億畝紅線所阻隔,解決住宅用地供應從政策到資源本身都看不到突破瓶頸的可能性。
另外,從住建部部長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在目前有限的保障性建設住房工作推進中,中央決心很大,由住建部代表保障性住房聯系協調小組和各個省市簽訂協議,省市再與各地市縣簽訂任務書。這也反襯地方政府在這方面意愿的被動性,說白了,他們的積極性值得觀察。而且,今年保障性建設和改造棚戶區舉措的目的只是為了堅決抑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穩定住房價格而已。
因此,讓保障房真正起到滿足普通百姓住房剛需,從而徹底改變房地產市場的供需不平衡的格局,最終促使房價穩定,恐怕不是短期內所能奢望的。但從本質上看,這確是最靠譜、最切實可行的路徑,關鍵是看看政府的決心和智慧。
“好心未必辦好事”,這是市場經濟學對政策干預市場反諷。今年房產調控政策之嚴厲前所未有,調控的最直接目標房價沒降來多少,房租卻出現異動,甚至部分城市出現暴漲,或有調查披露屬中介推波助瀾,但苦痛卻實實在在地降臨在“剛需”身上 ,他們(也是我們)尚未逃脫高房價的苦海,又陷入高房租的冰窟窿。
若斯,不如踏踏實實做功課,把保障性住房建設變成常態,給以政策上的傾斜,用不著拿它當調控政策的“驚堂木”,假以時日,總有水到渠成的時候。
畢竟,這不是急功近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