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低碳城市化:我們能做什么”在京召開
時間:2010-05-11 09:39:02  來源:城市化雜志  作者:譚少容 

44d33ead1b4373b6d244b8918fe85480.jpg

看點1:專家、嘉賓聯袂主持

本次論壇由專家主持李津逵和嘉賓張越同臺主持,大家一致反映現場氣氛活躍。

作為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城市經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津逵有城市化研究方面的背景,主持城市化論壇游刃有余,極富感染力。本次論壇上,他說:“‘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我們在座的有很多都是匠人,但張越老師是國人的代表。我希望我們的論壇是由國人來主持、由國人來發問,由匠人來思考、由匠人拿出解決的方案。匠人出主意,國人拿主意,這樣中國的城市化才是由人民來自發推進的進程。”

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張越是本次論壇的嘉賓主持,同時也是“國人”代表。她不只一次說自己是外行,“這是我參加過的最讓我困惑的一個論壇,在我的教育背景里找不到與這個專業相關的內容,我什么都不懂。”其實,如果看她在論壇上的表現,特別是她的提問,就不難發現,她的謙虛中透著智慧,她的詼諧中透著機智。

比如,張越談低碳與商機時說:“從哥本哈根說低碳的時候,我心里就想別是新的商機又來了吧?連我這樣一個外行當時就想到過這事了,所以我知道很多聰明人都想到,而且已經開始做這事了。”

談及低碳與人性化的矛盾問題時,張越問:“低碳是一個很好的話題,我又擔心了,雖然低碳但是不人性化是很可怕的,這一矛盾怎么解決?”難怪大家都評價她:“你問得很好!”

看點2:多家機構聯合倡議城市化論壇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公眾力——全過程公眾參與推進機構、北京國際城市研究院、清華MIT城市思想者俱樂部、北京大學景觀學研究院、哈佛-清華全球化城市與地產運營商-國際UEO等機構聯合倡議,誠邀各界有識之士共同發起“中國城市化論壇”,目的是總結國際城市化的經驗教訓,洞察中國城市化的未來。論壇上,共同發起單位的領導為中國城市化論壇的倡議書揭幕,標志著一個公益性、民間性、跨專業、建設性的論壇呼之欲出。

看點3:論壇凸顯專業性、國際性

由于城市化的涵蓋面很廣,我國的低碳城市化面臨著巨大挑戰。

本次論壇立足當今全球經濟發展趨勢與中國城市化發展現狀,既有宏觀層面的探討,比如全國主體功能分區、城市群內的城市分工、國家能源資源戰略、城市規劃、城市設計、低碳新農村建設;還對微觀的城市化進行了探討,比如城鄉建設中的節能減排、節能技術、節能材料利用、低碳生活方式等。

論壇打破專業壁壘的傳統組織形式,力邀美國著名生態建筑和城市規劃設計專家、社會活動家大衛·格林伯格與我國知名專家學者和社會活動家、企業家同臺對話,共同探討低碳城市化的實現路徑。

論壇采取“命題作文”的演講形式,讓每位演講嘉賓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將自己的智慧壓縮在10分鐘之內。稍加留心,我們還會發現,從演講嘉賓的年齡看,本次論壇實現了老、中、青三代的完美結合,現場形成了良好的互動。

看點4:興唐·國翠城入選低碳城市化研究案例

山東興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興唐·國翠城,因率先在我國三線城市系統推廣低碳技術而成為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研究低碳城市化的研究案例。

山東興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秀森認為低碳城市化只有在廣大的三線城市乃至更廣大的鄉鎮得到弘揚和推廣,中國的低碳城市化才會真正得以實現。他說:“我們應該加強低碳理念的宣傳,提高全民的低碳意識。同時創造機會讓低碳走進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為實現真正的低碳城市化提供保障。”

論壇上,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為為山東興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頒發了委員單位的牌匾,為李秀森等人頒發了委員聘書。

大衛·格林伯格:

解決低碳應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

很高興能有機會來北京參加今天的論壇,感謝主辦方的盛情邀請!

今天這個論壇很重要,因為低碳城市化是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是一個反建筑師、反城市規劃者,而不是一名建筑師。很長一段時間來,我覺得很多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師并沒有很好履行他們的職責,至少在美國是這樣。

100年前的洛杉磯完全是沙漠化的。如今所有的一切都是從沙漠發展而來,這其中包含我一些很好的想法。當年我在上學讀城市規劃的時候,我們被帶到這里,要求重新規劃這個城市的發展,并努力找到解決場地問題的答案。如今,洛杉磯看起來很美,但事實并非如此。這個城市既不生態,也不可持續,更不低碳。

美國的很多城市是19、20世紀建造出來的,但我覺得中國需要21世紀的建筑。中國必須找到屬于自己的新路。美國很多建造工藝以及建造方式并不是人力密集型的,所以中國向美國學習的時候如果不從實際出發,可能會犯一些錯誤。單純注重房子外形建設的概念已經過時了,這既不低碳,也不可持續。如今在美國,很多房子的建造只是為了外表的好看,而不是為了更加生態。

在城市化進程中,中國能從美國學到什么經驗和教訓?目前美國城市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他們在毫無規劃的蔓延著,并且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出現的一些分離現象,正在分割出更多的個體和單元,同時也滋生了很多犯罪。在城市結構和城市組織方面,中國能從美國學到的就更少了,因為美國面臨的是交通、能源以及廢氣系統等一系列問題。多年來,這些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以至于美國現在很多城市的發展都出現了不可持續的糟糕狀況。

英國有一個成功的低碳案例社區,規模不是很大,它可以容納5到10萬人,坐三分鐘地鐵后,電梯會把你帶到下面的農田環境當中。但我們需要更大規模的低碳社區。這不需要去破壞農田,而是在農田上面建造城市。我想成為一名城市設計師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我希望未來的城市發展成這樣,但美國并不喜歡,而且也支付不起,美國現在的城市是為汽車設計的。

深圳南山區的南海藝庫也有一個很好的例子。15年前,在對這個項目進行重建時,人們沒有把之前的一些東西毀掉,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非常低碳。這個項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為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他們沒有讓設計師來為之做設計,而是很多使用者來共同完成的。他們之中有的人懂能源,有的人懂水,于是,大家一起來完成了重建。

北京798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在我的理解中,一個項目、地區、乃至一個城市,如果它有很好的未來一定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結合來完成的。北京798就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由政府主導規劃來完成。很多藝術家聚在一起,把這個昔日的舊工廠改造成了一個藝術的殿堂。“798”現在看起來很好,用起來也很舒服,很低碳,而且運行費用也很低。

總之,解決低碳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但需要所有人共同協作來完成,包括像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這樣的致力于推動低碳發展的組織。此外,我們也可以組織全球性的競賽,讓所有人參與進來。就像前面所說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結合,大家齊努力,讓城市變得更新,讓世界變得更美,謝謝!

郭萬達:

主體功能區規劃與低碳城市化

講到低碳城市化,我認為,首先宏觀上要把我國的960萬平方公里進行主體功能區劃分,這樣,低碳城市化的實現才能“從上而下”,如果上面的國土單元劃分不是很清楚,到城市單元劃分的時候可能就是錯誤的,問題就大了。

城市化是一個人口聚集的過程。理論上講,城市集中化應該比分散的農村居住更加低碳。因為分散就會耗費更多的資源。在同樣的生活水平下,現實中的城市生活是高碳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進行功能劃分。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過分追求GDP導致大城市的蔓延,農村迅速變成城市,但農村人口仍然沒有在城市居住,這造成城市沒有低碳,農村也沒有低碳,這是目前我們比較大的問題。另外,原來的主體功能區中沒有把低碳城市、低碳經濟放到主體功能區里,所以這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現在一定要讓主體功能區和低碳的發展相吻合。在考慮資源承載力的同時,把低碳發展的理念放進來,我們對主體功能區的看法就會產生一些變化。比如禁止開發的地方,以前是養起來,但用低碳的理念看,它就是有價值的。不久前,我們做了三峽庫區的研究,體會非常深刻,因為它本身是一個低碳的區域,是很重要的碳匯資源,是一個財富。因此,應該把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低碳發展能力以及我們的經濟活動、社會活動和人口規模統籌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主體功能區本身要走低碳經濟的道路,應對氣候變化,減輕資源環境的壓力。在主體功能區劃分之后,比如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并不是說就不能發展經濟,只不過是要發展低碳經濟,而不是走高碳模式的道路。限制開發的地方,我們要著重強調碳匯,促進人口的轉移,發展特色產業等一系列的東西。禁止開發區要注重碳匯,要把碳交易納入到生態補償機制。

從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的戰略來看,我們認為重要的是怎么去減碳。大衛·柏林伯格先生講到的深圳的南山就屬于優化開發區,這樣的地方首先調整產業結構,修復生態。他提到了農民在生產的廠房上種樹,其實就是修復生態。當然在交通上、人口轉移上也要采取相應的手段。在重點開發的地方,我們認為可以產城融合,這個“產”是低碳的產業,跟城市的發展結合起來,要使用低碳的能源。老城改造、新城開發、工業園區,我們稱之為低碳城市的三套馬車。這三套馬車是我們實現低碳城市化的很重要的支撐。

我們現在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只講到財政支持,轉移支付,科技支持等政策,其實,一系列的政策體制是保證主體功能區和低碳結合的重要因素。第一就是考核。現在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用GDP衡量地方政府,我們講科學發展觀,但落實到考核的時候,哪個地方都是以GDP衡量,沒有辦法低碳。第二,就是人口減載。只有讓人口轉移出去,地區的差距才會漸漸縮小。第三,更重要的就是公共服務。盡管大衛·柏林伯格先生介紹的美國的蔓延式城市化模式不好,但是村莊里能做到低碳,公共服務跟城市一樣,那么這就會讓它非常有意義。否則,這樣的低碳就會是落后的。

所以,低碳化主體功能區劃分的落實關鍵是政策,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和碳交易機制。應將低碳發展的理念滲透到主體功能區的全過程。只有這樣的全過程實現了,才會實現自上而下的低碳發展和城市的發展。  

王秉忱:

推進低碳城市化  開發淺層地熱能源是可行之路

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在加快,這是公認的事實,也是必然的規律。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每年進行城市化率的調查結果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低碳城市化,問題的焦點在于如何加速低碳城市化。

我認為加速低碳城市化的關鍵要素之一是要大力開發利用低碳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利用量,實現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這種低碳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等多種手段盡量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根本目的。我們的目標就是建設低碳生態城市。這種低碳生態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標志的節能環保型城市,是在生態環境綜合平衡制約下全新的城市發展模式,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地城市發展新模式,也是我國當前正在積極推進的好模式。

從上述對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態城市的定義和基本概括中不難看出,開發利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能源在加速城市化進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為了減少建筑能耗,就要大力提倡一個時期以來耳熟能詳的所謂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實質上就是要搞低碳建筑,這已經成為當前國際建筑業界的主流發展趨勢。目前我們國家已有的450億平方米的建筑物里面90%是高能耗建筑,大部分建筑的生產和使用都產生高碳能源,占社會總能耗的42.3%,成為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住房建筑量每年都在增長,預計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約20億平方米,到2020年將達到100到150億平方米。建筑能耗所占的比例將會越來越多,因此建筑如何節能意義重大。

我認為對建筑節能,對搞好低碳建筑和低碳城市化建設來說,利用地源熱泵技術開發淺層地熱能源是一條可行之路。因為它最大特點就是用比較少量的高品位能源,也就是電能來開發地下的低品位能源,也就是淺層能地熱能為建筑所用。這顯然是節能的,從而把這種綠色的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與建筑業緊密聯系在一起。此外,它節約了傳統的常規能源——煤炭,也必然實現了減排,而當把開發淺層地熱能與空調制冷相結合之后,它的優勢就更加突出了,因為把熱排放到地下,就減少了對空氣,特別是對城市的熱污染。所以利用地源熱泵技術開發淺層地熱能,對推動建筑節能,搞好低碳經濟,加速低碳城市化會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可喜的是,在大力推進低碳城市化的進程中,一些房地產商很好履行了它們的社會責任。如由山東興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興建的興唐·國翠城,該項目率先在我國三線城市系統推廣低碳技術,倡導綠色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取得了很大成就。興唐·國翠城不僅是恒溫恒濕恒氧、高舒適度、微能耗的高品質住宅小區,還讓濟寧市人民群眾早日進入了低碳生活行列。興唐公司的李秀森董事長提出還要在新農村建設中打造低碳社區,讓農民住上舒適節能的房屋,讓老年人住進綠色環保的老年公寓,值得我們贊佩!

前不久,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原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在講話中提出,“用先進的低碳技術建造百年建筑”的戰略方針,要求改變過去的建造方式,進行住房建設的一場革命。他還提出已有建筑物的節能改造和利用低碳技術提高建筑產業化水平等問題,這些都是低碳城市化進程中應予關注的問題。

李迪華:

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

今天討論城市化,經常會遇到一個詞,叫“快速城市化”。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要問自己,我們還需要快速城市化嗎?是不是需要從更加深層次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于是,我開始從與城市化有關的熱點話題中尋找答案。最終,我找到了三組與中國城市化進程有關的三組關鍵詞

第一組,城市化:西煤東送、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西氣東送、農民工、春運。當我們討論中國城市化的時候,很快會發現在過去的30年時間里,我國的城市化是伴隨著西煤東送、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西氣東送、農民工、春運成長的。東部地區應用這些財富吸引西部地區的農村人口到東部地區來,春節的時候他們又回到家中去探望父母、孩子,拜祭先人。我們還會發現,卷入到這樣一個巨大的流動漩渦當中的人,他們的尊嚴受到了屈辱,今年年初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要讓我們的國人有尊嚴的活著,包括那些為東部地區城市化建設做出特別貢獻的農民工們。

第二組,城市化:上班難、上學難、交通堵塞、停車難,高房價,蝸居。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個城市中的人,親身經歷著我們建立起來的城市的變化,他們的親身感受放在一起就是這組關鍵詞。顯然,這樣一個城市化的結果,其內部運行的是高能耗的,是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然而,我們還在為這樣的城市化歌唱,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種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呢?因為我們需要國民生產總值(GDP),需要巨大的GDP來維持這樣的城市的運行,實際上維持這樣一個高二氧化碳排放的城市能夠繼續運行下去。

第三組,城市化:拆遷、外地人、本地人、自己、家園。當我們看到城市化過程中令人歡欣鼓舞的建設成果時,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家園在哪里”?不要以為生活在大城市里面的人,他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園。其實不是這樣。在北京這個大都市里,每天都有老年人就在自己的家門口走失,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的老人們,當他們老了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家”找不著了。帶著這樣的對城市人的理解思考城市化,并且還要想著使城市變得更加低碳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應該是很沉重的和迷茫的。當前指導思想下建設的城市,不大可能有低碳城市。

快速城市化的一個結果是,家園的消失和家園難覓,是所有人的尊嚴都受到屈辱。所以,我們應該思考,中國的城市化究竟要走向何處?于是,我重新組合上述關鍵詞,并形成了自己對“低碳城市化”的一些見解——“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

眾所周知,城市依靠輸入巨大的物質和能量資源來建設和維持,全世界都一樣,中國也不例外。今天在此討論的是面向未來的中國城市化道路,我的觀點是世界上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只有教訓可以供我們參考。

回到本次論壇“低碳城市化與行動”的主題,我們能夠做什么呢?我相信,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和諧的文化城市中國才會出現。我建議的行動有兩項。一是反思。反思世界的城市化經驗與教訓,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化是世界的新話題,沒有國際和國內經驗可供借鑒,但可以通過反思過去教訓獲得啟示。二是從“零”開始探討中國的低碳城市化,啟動中國低碳城市化的實踐,摸索城市化的中國經驗,有朝一日把中國的實踐經驗輸送到全世界。

吳德繩:

低碳城市化  建筑師應該學習一些設備專業知識

我從事建筑設計工作近50年。有一個問題一直讓我很困惑。為了把一座座建筑變成低能耗、節能的建筑,我投入了很多心血,但遭遇了很多阻力。

建筑設計是分專業的,有建筑專業、設備專業、結構專業等,所有這些合在一起才能完成一個建筑的設計。在這樣一個分工合作當中,誰是龍頭?當然是建筑師。近年來,隨著節能減排的大力推行,我們審視一些新建建筑,發現它們的設計有問題。在審視一些國外設計師帶來的現代化建筑理念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問題究竟出現在那兒?今天我想把這方面的想法跟大家談談。

大學我學的是暖通空調專業。真的,職業給了我一個了不起的機會!原來我在建筑設計院,尤其是建筑設計方面,是沒有發言權的,因為暖通空調在建筑設計里面只是輔助專業。

在沒有話語權的角度非常難受,強勢的建筑專業的說法、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輔助專業的創造性。但是,我忽然間從這個角度繞到龍頭的前面去了,領導著建筑專業的大師們。我真的不罵這些建筑大師們,因為我明白了一些事:建筑師的苦衷,他們的來龍去脈。我現在把我大膽的命題告訴大家。人類建筑的歷史是非常深遠、長久的,人們脫離洞穴生活的時候就有了建筑。兩千年前已有輝煌的遺存,比如說希臘神廟;七八百年前也有輝煌的遺存,比如紫禁城等。這使得建筑業強勢,非常崇拜建筑業先輩們所做的業績。

我現在可以說一句話,那么輝煌的建筑都是“空心的建筑”。我從業后看得見的建筑業和整個從業生涯當中,見證了建筑物才有了自來水,有了血管;建筑物才有了供暖和空調,有了呼吸系統;建筑物里才有了電線,有了神經系統,有了智能化,就是大腦。這個“空心”建筑物的輝煌和它們的強勢導致我剛才所說的那些有生命、有內涵建筑的重要部分顯得很弱小。

我做暖通設計,知道用什么設備,以及將來怎樣運行它才節能。其實設計規定、設計制度在圖紙上沒法把把我這個思想傳承下去,因為我只能在一篇小“設計說明”上面談一點點觀點、意見或建議。而我們專業有一個調試過程。我有一個做博士生導師的學弟,他告訴我一句話,說暖通專業的“調試”這個詞中的“試”不對。我說應該改成什么?他說應該改成適合的“適”。我告訴這個學弟,你太棒了!我為什么夸他,因為語言的精準來自理解的深刻。帶著這樣一個被誤會的字過了幾十年,這還能說咱們的專業成熟嗎?

所以在大力推行綠色、低碳建筑的過程中,建筑師們太強勢了,應該讓他們學習一些設備專業的知識和理念。同時,也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嚴格執行相關的、必要的規定,不讓一些規章、制度成為一紙空文。進而再做些深刻的變革。如果這邊的強勢要是不容易增長的話,我甚至于想讓建筑師們做一些“減法”,讓他們的聲音小一點,別老把帶傷的建筑美當成建筑投標、招標被領導批準的競標的主要內容,這樣做的話是有失偏頗的。

今天,我能在此講這些話,是因為歷史上職業分配給了我一個機會。我是學設備專業的,后來做到了設計院的設備專業總工程師,然后忽然又把我調到了院長的職位,變成了包含建筑師的領導者。所以,我在暖通師面前比他們多懂一點建筑,在建筑師面前比他們多懂一點暖通,僅此而已!

李秀森:

低碳  房地產企業的社會責任

隨著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召開,低碳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主題。據有關資料顯示,全球能源使用以及與此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有三分之一與建筑物耗能有關。因此,建筑物的低碳化是解決我們生存環境危機的重要途徑,作為建筑物建造者之一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將在低碳城市化的進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房地產開發企業應該有意愿、有責任、有義務參與低碳城市化的進程,通過低碳社區的建設,全力去實踐低碳理念。

山東興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相對年輕的企業,但從其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堅持走節能減排的住宅建設路線,倡導低碳理念,并在多個住宅項目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為山東省濟寧市的低碳化貢獻了綿薄之力。可以說,興唐已經成為濟寧市低碳社區建設的領跑者。

我們認為,低碳城市化不僅僅體現了城市化進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更主要的是體現了人與人的和諧發展;我們的低碳社區理念不僅僅體現低碳技術在建筑上的應用,更要體現在低碳的生活方式上,我們希望能夠打造源自內心的“低碳文化”,體現我們的責任。興唐國翠城項目就是我們“內心低碳”的代表作。

興唐國翠城是繼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之后,出現在三線城市的首個體現“恒溫恒濕恒氧”概念的低碳社區,實現節能80%,這是興唐人最自豪的地方。興唐人的實踐,充分體現了在低碳城市化中房地產企業應承擔的責任,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充分肯定。國翠城項目先后獲得建設部和財政部認可的2008年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項目、科學技術部頒發的“房地產開發創新獎”,同時被評為全國第一批,也是濟寧地區唯一一個綠色建筑和低耗能“雙百”示范工程。

在興唐國翠城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也有一些體會。

首先,我們的成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引導,離不開濟寧市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次,我們的成功離不開低碳技術的支持。建造低碳建筑,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涉及規劃、設計、建造、運營等諸多環節,對于我們三線城市來說都是新事物,迫切需要技術專家的指導。同時低碳技術的科學研究較為成熟,但廣泛應用卻剛剛起步,國內還沒有形成低碳建筑的統一標準,這對低碳城市化是極為不利的。興唐愿意通過自己的實踐,為盡快形成低碳建筑的標準盡一份綿薄之力。再次,我們的成功離不開消費者的支持。低碳產品是全新的,國家沒有統一的標準,消費者接受需要一個過程,當消費者了解低碳產品后,愿意為之付出相應的成本,體現了消費者對舒適生活的追求,更體現了消費者對社會的責任。最后,我們的成功,當然也離不開興唐人自身孜孜不倦的堅持。

在這里,借著低碳城市化論壇的機會,喊出國內三線城市地產開發企業的心聲:請專家們能夠更多地深入三線城市,提供低碳方面的指導,幫助我們房地產企業打造更多的低碳社區,為低碳城市化做出更多的貢獻。

我們認為,低碳城市化的理念和實踐,只有在廣大的三線城市,乃至更廣大的鄉鎮得到弘揚和推廣,中國的低碳城市化才會真正得以實現。我們興唐人將會把國翠城復制到新農村建設中,將低碳理念帶到新農村建設中,實踐“低碳文化”,履行“低碳責任”。

翟寶輝:

從規劃設計著手  實現低碳生活

如今,我們的城市化是洗劫一空的城市化,是掃蕩特色文化的城市化。城市化被變成了一個名詞標簽,貼到了某些市長、省長的政績簿上。所以,我希望低碳城市化是以科學發展觀定位的城市化,而不應該把低碳像過去曾被用爛的生態、綠色一樣,當作標簽,貼到哪里都可以。舉例來說,有的科研人員把現有的項目貼上低碳的標簽,重新申請項目,去套取進一步的科研投入;有的規劃設計人員把過去的方案拿過來,貼上低碳的標簽就變成低碳設計。施工過程、產品同樣如此。簡直太滑稽了。

低碳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照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效益的平衡。實現低碳,規劃設計至少可以做以下幾件事:

第一要全面落實地表最小擾動原則。過去提的三通一平,到后來發展到十幾通一平的原則要改改了,幾通一平的結果使深圳那個小漁村不見了,倒是建設出一個全新的城市,但卻沒有了先前的植被、蛙聲、蟲魚的吵鬧,讓人們感覺很失落。北京大學胡兆亮先生一篇關于華僑城的規劃構想的文章,提出依山就勢搞建設,少動土,好造景,這是真正落實地表最小擾動原則。這樣做不僅符合生態原則,其實土方量少就少花錢也是符合經濟原則的,因此,這個原則要落到規劃設計中,特別要寫入規范。

第二是交通出行最短、最少原則。住房制度改革就有這樣一條:讓人們擁有自己的房子,人的流動不再受制于當時分房的單位。可現實是大家買了房子,還得去遠離房子的地方工作,還得送孩子去我們心目中不多的名校上學,還要去名醫院掛號看病。過去我們的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強調了基本服務設施的配套,卻沒有辦法均衡配置學校、醫院等優質資源。包括現在談論較多的功能區的適度混合,過去曾經強烈建議功能分區明確,以擺脫生產生活間的相互干擾,如今很多工藝的改進,使生產實現了無噪、無煙、無味,功能區的適度混合成為可能。但限制人們選擇的因素又出現了,不同單位的同一崗位取得的報酬迥異,不同單位的福利待遇相差很大,這使人們不得不穿梭于工作和居住地。所以,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急需加入均衡配置優質教育和醫療等資源的內容。

第三是資源循環利用的原則。我們現在所用的資源要符合低碳原則,就必須堅持一要用得少,二要用得效率高,三要把廢物再利用。如今有些建筑用了10年就拆掉,實在太浪費了。其實,我們的設計規范非常明確,住宅項目全部都是重點工程,設計壽命都是100年,設計操作也是如此。所以,并不是房子用不到70年,而是城市領導等不了70年就想改造。這不是質量問題,是市長決策的問題,是城市發展思路問題。

1993年編制的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在2002年又作了修訂,主要是適應老年人居住要求和對停車場設計的規范。除了以上建議,我覺得最急切的內容是把豎向綜合里面的道路斷面進一步細化,使其符合生態和低碳要求。規范里要明確把綠化作為斷面的最低點,使道路的積水和周邊建構筑物的匯水都能入滲到綠化中去,用雨水補充地下水,當然綠化施工程序規范也要做相應的修改。至于文化層面需要時間,有年頭的建筑才有故事,有了故事才有文化,有了文化城市才有靈魂。還有一點是要抓住機會,趕緊修訂《城市規劃編制辦法》。

薛志峰:

低碳城市化應從整體節能體系入手

從最初的綠色到生態,到可持續發展,到現在的低碳,是一脈相承的。低碳的實現需要四步臺階:新技術的應用要有系統觀念——節能的實現倚賴全過程的綜合管理——應用科技手段幫助我們科學決策——應用產融結合新模式。

第一,節能低碳要有應用新技術的系統觀。在我們國家幾乎能看到全世界的所有節能新技術,不過可惜的是我們沒有把新技術用好。打個比方,一個健康的人要有皮膚、肌肉、骨骼、神經系統,同時有大腦會思考;建筑也一樣,要用到好的圍護結構、室內環境、機電設備、控制設備、智能管理。如果不考慮節能建筑是一個整體的技術體系會犯下錯誤,比如北京一個高級寫字樓經營情況良好,業主考慮美化外立面同時增強大樓的保溫效果,投資近千萬元在原有外墻面外加貼了一層100mm厚的聚氨酯發泡保溫鋁板。當年冬季客戶普遍反映感到暖和了,實際采暖能耗也較往年有所降低。但進入夏季,一些客戶反映偏熱,工程部人員對冷機電耗和冷機開啟時間與往年同期進行對照后,發現反而有所增加,最后統計下來一年多花40萬的電費。業主的出發點是好的,保溫也是采取的節能措施,但是由于沒有考慮到建筑的整體觀,從而犯下了錯誤,挺可惜的。

第二,節能低碳不是一個點的問題,而是要通過全過程來實現。建筑和人一樣,有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從項目定位到后續的常年運營維護,包含10個過程,具體是:項目立項、方案制定、初步設計、施工圖、工程及產品招投標、施工、系統調試、工程驗收、試運行、運行維護。參與主體涉及到業主方、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物業部門,還有租戶和用戶。然而,在這10個過程中存在多個參與主體嚴重脫節的現象。比如,設計方設計好了,施工方卻沒有建好,而設計方在房子運行中并沒有參與其中。最后體現出來的問題是大量的能源耗費。

我在10年時間里做了全國600個樓的診斷,測試分析完后總結出108個問題。通過歸類和分析發現,在導致房子使用中產生的問題中,設計不好的占35%,安裝施工沒有做好的占到29%,真正房子驗收以后物業管理不好占21%,還有15%就是住戶沒有好好用房子。如此看來,要實現綜合的過程管理才能真正節能。

第三,節能的判斷應該有科學數據。行業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IT技術手段,可以作為節能的判斷依據。比如說某地產項目中要采用落地玻璃,不是不可以,但要考慮做節能,玻璃達到什么性能、做到什么程度,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找到答案。再比如,房子做5公分的保溫,還是做10公分的保溫,對房子有沒有影響,也可以拿量化數據來說話。

第四,通過低碳、節能來實現經濟收益,進而推動產業進步。比如一些項目原來是不節能的,通過采取低碳的手段實現了節能,節省出來的能源一年省50萬元,10年就是500萬元。這些錢就可以用于推動行業的進步。

如此看來,要實現我們的低碳城市化,需要各個環節的人參與進來。只有這樣,才會實現真正的低碳。

李秉仁:

低碳城市化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本次論壇主辦方安排我來做論壇總結,首先要衷心地感謝各位嘉賓發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也感謝主持人的精彩主持,以及媒體朋友們對中國城市化的關注,對低碳城市化的關注。

本次論壇——低碳城市化,主題很好。我想所謂低碳就是少消耗碳,少排放碳,這就是低碳。所謂低碳城市化,就是少消耗碳,少排放碳的城市化。那么主題中,我們能做什么。我們也可以說低碳城市化從我做起,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今天各位演講嘉賓講得都很好。
大衛·柏林伯格先生說,美國的城市發展和城市化是高碳的,我們要創建一個低碳的世界,首先是美國人先創造一個低碳的美國。因為美國消耗了世界上25%的石油,這個量太大了。所以,我們對美國的城市化經驗是沒法借鑒的,只能探索自己的經驗。

郭萬達院長講到了我們的城市化不能是過分地追求GDP的城市化。這個問題的本質是經濟發展和低碳的關系。我們怎樣在禁止開發的地區,培育碳匯資源,這也是我們現在討論的問題。

王秉忱先生講了一個觀點,就是減少化石能源消耗的城市化,開發利用低碳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地熱能等等,低碳的能源,這是我們要努力爭取的目標。現在,王秉忱先生搞了很多的地源熱泵的開發利用是很成功的,這種事情我們要繼續做下去。

李迪華老師講到,自己的城市和本地的城市可能是低碳的城市。我想更多的是從行為上來講這個市場。我們大量煤的運輸,水的運輸,電的運輸是付出了很高的代價的,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反思。比如說南水北調工程,大家可以討論,同時也有人說,北京缺水,我想北京沒有像青海那么缺水吧。北京不是有很多的洗浴場所嗎?其實,這些問題就是我們怎么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

吳德繩先生認為,在制度設計上要給予節能建筑予以支持。不節能建筑不是一個美的建筑,這個觀點從建筑整體來考慮,從制度設計要給每一個方面權限。這樣的話我們才做到建筑的節能。把建筑擴大到城市這個層面,在各個方面做到權限才能做到整體節能。

李秀森董事長講到低碳企業的社會責任。因為李董事長的公司做到了,符合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同時也開發建設了低碳項目,這說明低碳這件事情本身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的責任,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翟寶輝博士講了幾個原則,其中一個叫地表最小擾動原則,這個主要是從生態來說的。因為生態系統的破壞是很難恢復的,要恢復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從這個該度來說,建設生態城市也好,低碳城市也好,還是園林城市也好,包括景觀設計也好,都可以從這個方面減少,也就是擾動。還有一個是交通原則,減少機動出行,縮短機動通行紀律,從政府講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

薛志峰博士認為,新技術的運用要有一個系統觀念,注重節能的全過程,每一個建筑都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最近國家發布了《能源合同管理》,這是對節能的測試以及我們將來建筑節能的綜合的管理,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也一定能對推動建筑節能和低碳城市的發展。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