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做得最好的是讓民眾在生活中感受到了便利
孫建平: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院長
剛才朱所長提到的案例中,因為我原來工作關系, 從一定程度上參與了里面許多工作。朱所長提到的一些 規劃,經過上海市和長寧區的共同努力,到現在得到了 有序發展。
學習這個案例以后,我覺得案例背后更重要的邏輯 應當是形成動態、彈性的推動機制。這里面一個很重要 的觀點是,通過不平衡的思維形式,來理解如何達到平 衡的目標,從而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需求使更大多數民 眾得到均衡的效益。
長寧區這個案例有三點:第一,產業發展格局上打 破了行政邊界,從高維度出發區域協同發展落實到地區發 展,借助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以更好的城市區域為極點, 發展核心產業帶動城市發展,以城市集群效應推動產業 生態體系的建設,將城市瓶頸洼地轉化為發展高地。第二,注重系統體系建立,每個區塊都要建設自己的傳統思維,
形成了點線面統籌大格局。其實,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 有了現在剛剛提出的 15 分鐘生活圈,這是了不起的。第三, 從指標中,長寧區做得最好的一點是突破單一用地限制, 發展混合的街道,使民眾真正在生活中切實感受到便利, 這才是長寧區生活便捷活力源泉。
我們看到上海比較好的生活形態都是在長寧區,比 如老外街等,這都非常值得那些千篇一律的商業綜合體學習借鑒。這些都不約而同發生在民眾的生活里,周邊的人步行三五分鐘可以達到的距離,有時候路上,走二十來分鐘也不會覺得枯燥,不像一些地方動不動就雙向八車道,把人們硬生生地用景觀帶隔開。長寧這樣城市才有溫度,街道才能更好地用來交流。
長寧案例體現了效益與平等的結合
黨國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用均衡的說法來講長寧區的規劃,我覺得不是一個太好的例子,關于均衡,我們經濟學甚至空間當中是有說法 的,我一時不好用這個詞來評價。我覺得有兩點作為評價的指標,第一,單位建成區域的面積產生的GDP;第二,居住品質。我認為這兩點恐怕和效益、平等能有一個結合。
我特別注意到,朱所長講的區域當中的居民區,包 括綜合區當中的居民住房占地是 25%,東京是多少呢? 2011 年是 59.2%,2017 年最新的數據是 60.2%,這個數 據是金德鈞先生提供的。我們不算居民區,只算經濟發展 區,經濟密度就要比東京低,所以這個要算細。
我個人贊成哪一個?我個人贊成東京。因為東京的居 民區轄區面積比較大,剛才說達到 60.2%,居民住得寬敞, 寬敞特別重要。你想象現在和東京比,這個數字就是全國的好幾倍。我想借這個機會表達一下我的觀點:我們這個 規劃極大壓縮了居民區占城市建設區的比重,這是我們中 國非常重要的一個特色。我了解的這個數據,歐美大概是 45%,東京更高,那么東京是不是經濟發展受到影響?當 然不是。轄區每平分公里達到 33 億,這是很了不得,深 圳水平最高 11 個億,深圳水平最高比全國水平要高。這 問題要來了,把居民區域擴大其實有經濟效益,因為你吸 引高品質的人在這居住,其實有利于發展高端產業。就把 GDP 總量跟提高了,這是一個。更為重要的是,人口密度 住得高了以后,一系列的問題,我認為國內嚴重缺乏研究。
長寧區我剛才說成績確實很大,但是要增加居民區占城市用地的比例,現在不是這樣,一定有原因,而且原因剛性很強,流轉起來很困難,我不能再說,說就話長了。
長寧理念是先進的、精明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程道平:山東師范大學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首先,我理解的城市化應該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它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使得城市的規模增大,城市的個數增加。而新型城市化還有一層含義,就是使城市功能提升、質量提高和現代化水平提高。剛才朱所長講的這個案例是第二層含義,就是城區質量的提升,是非常好的。
我覺得它的成功之處有兩方面:第一,其理念先進,充分關注到了這個區域現狀,原來是區域空間上、水平上不平衡,所以要采取平衡的理念,那非常科學。現在十九大提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它解決了這個問題。不僅提出了平衡發展,而且它作出了平衡充分發展。充分就是充分利用這個區域每一個地段,實現了土地的節約用地,這是充分發展,理念上是成功的。
其進一步在功能設置上,通過西部經濟區,南部的虹口貿易中心,還有東北部的商業中心,三足鼎立的高級功能,支撐了整個區域的區域發展價值。相當于三個強有力的引擎,為實現區域平衡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又是產業支撐。所以,城市化有了產業支撐,才使城區發展、經濟活力更有后勁,使區域發展更持續,理念是前進的。
其次,在規劃的方法是精明的。通過專家論證,讓市政府層面接受了環境人口容量測算,確定長寧區總人口70萬人,這個數字要是放在上海全市主城區來看,人口密度是偏低的。剛才和朱所長交流,主城區人口現在每平方公里1.3萬人,從這個長寧區決策來說是一個精明的決策,減少了人口的成本,拿出更多的土地來發展產業,發展經濟,就能承載更多的公司機構,所以它的居住用地的比例偏低,這樣就為發展經濟騰出更多的空間。
再進一步說,這個方法精明還表現在確定規劃方法的邏輯關系。從確定人口總量到確定用地比例,用地比例確定后,把70萬人口落在每一片居住用地上,把這個居住用地地塊變成項目,每個項目建多少套房,這樣一個思路是非常科學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讓規劃落地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據我了解,很多地方的城市規劃,總體規劃做了之后,往往在規劃年限到了之后無法實現,最容易實現的是交通道路網,但用地功能和用地目標往往實現不了,朱所長的方法是科學的,采取這樣的方法使居住用地用地發展規劃完全落地,有利于規劃總體目的的實現。
期待以互聯網新技術促進平衡發展
尼古拉·彼德森Nicolai Peitersen:中國和文化研究機構主席、前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項目首席專家
我們看到城市化委員會這十年工作是非常棒的,在過去十年當中也有很多挑戰。在一些論文中也會看到一些,不光看歷史進程,還要有文化傳承,以及未來經濟發展。在規劃當中這三點都要考慮。而未來發展有很多變化。
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我們有很多變革、挑戰,經濟模式也在發生轉變。我們要創造可持續發展空間、領域,在未來十年這對于我們非常重要,我們需要比較平衡的城市化發展。剛才發言人提到一些矛盾,比如說,一些地方教育資源不是特別充分。但現在看人工智能,看阿里巴巴所做的工作,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變化,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來促進平衡。我認為,如果有類似阿里巴巴這樣的機構,提供教育或醫療服務,這樣就可以讓農村或更偏遠的地區,擁有更好的資源和公共服務,比如在線教育和醫療服務等。
在制造業領域,很多都可以升級,比如有機器人升級、3D打印機等,還有很多可以根據我們的需要來進行定制化生產,不用再像現在這樣需要再一個地方集中生產,然后再銷售到各地。而且,世界50%~60%的物品可以通過數碼技術生產出來,這一點令人興奮。在未來十年,希望有人工智能或新的數字技術,來促進長寧區以及中國各個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