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12月28日,在中國城市論壇2018的分論壇“公園城市論壇”現場,中國城市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潘家華接受記者專訪,對“公園城市”建設進行了解讀。在潘家華看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之一就是公園城市。“再高的城市質量,落不到人的身上就是空的,而公園城市就必須人與自然和諧一體。”
公園城市絕不是單一指標
公園城市究竟是什么形態?
潘家華從他的理解做出了解釋,“這樣的城市必須是人與自然和諧于一體,應該是生態、生產、生活空間,應該是有一定適合人居又適合產業發展的和諧建筑比例關系,更應該是開放的。”
事實上,城市的發展也有很多明確的指標,比如生態城市、衛生城市……潘家華說,“這些指標都是相對單一性的,而公園城市絕對不是單一的指標。”
那么,園林城市和公園城市有什么區別?“園林城市不是單一指標,是空間結構,但和公園城市概念比起來仍然有差異。”潘家華分析到,公園城市更具有開放性。
換而言之,公園城市的“人民性”尤為重要。潘家華也告訴記者,“再高的城市質量,落不到人的身上就是空的。”
的確,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公園城市的打造也是一個多元融合體,公園城市必然離不開“人”這一要素。“每個人都可以享受發展,這是城市建設的目標指向所在。”潘家華說到。
城市的公園化與公園的城市化
“公園城市不等于公園與城市的簡單相加”,也就是說,絕不是在城市里規劃建設幾個公園這么簡單。那么,公園城市怎么建設?這也是潘家華在論壇現場拋出的第二個問題。
他分析,“公園城市并不指向公園,最后落腳還是城市,城市就是要發展、要產業、要創新、要有適宜人居的環境。”
換個方式來說,公園城市也是“公”“園”“城”“市”四個字的綜合體,即公共、生化、生活、生產于一體,這是一個各類功能相互協調、復合性高的系統。因此,建設公園城市的過程中,產業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潘家華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類比,“我們公園城市建設就應該是城市公園化、公園城市化。”
具體而言,城市公園化,就是要做到產業、住宅形成符合公園城市的要求。“道路交通、居民住宅的節能都應該遵循不對環境造成大破壞的原則,要從高污染、高排放轉變成低能耗、低污染生態化產業構建。”潘家華告訴記者,公園城市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其中,城市的發展是重點。
而至于公園城市化,潘家華則建議,需要在發展中不斷總結經驗,“未來,中國要對世界拿方案,公園城市就是屬于城市化發展很好的中國樣本。”
成都已形成公園城市雛形
建設公園城市,成都已經走在前列,潘家華評價,“成都已經是公園城市的雛形、或者公園城市的標本。”
當然,已有“雛形”還不夠,公園城市的建設還需與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持續發力。
對此,潘家華從三個測度進行了分析,第一,要以人為本,“再高的城市質量,落不到老百姓的身上就是虛的空的,說白了就是老百姓要生活得幸福與高興,公園城市一定要滿足這樣的要求。”第二,需要有好的環境,綠水青山的面貌需要保存與延續。第三,要有活力,“這樣的活力表現在經濟的活力、交通的便捷、文化底蘊傳承等方方面面。”
潘家華告訴記者,公園城市的高質量,一定是一個歷史積累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現在,成都可以總結建設公園城市的經驗,然后借鑒給其他的城市。隨著成都逐步建成公園城市,將是城市化發展很好的中國樣本。”潘家華說到。(信息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