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08 10:33: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楊三喜
去年年底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開播的《大江大河》,收視率穩坐全國省級衛視黃金劇場電視劇第一名,豆瓣評分8.9,成為2018年播出的電視劇中評分最高的一部。
《大江大河》由曾經執導《瑯琊榜》等國產良心劇的孔笙與黃偉聯合執導。《大江大河》收視和口碑均好,有些出人意料。孔笙在接受記者采訪坦承:“原本覺得這個題材不是年輕人感興趣的,起初試圖抓住的是他們的父母,捕捉的是回憶往事的心情。”憑借著精湛的制作,不浮夸,不刻板,不渲染苦難,也不生硬說教,《大江大河》這樣一部改革正劇成功吸引了年輕人的注意,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以支農青年宋運輝在高考中全縣第一,卻差點因家庭成分問題而無法上大學的故事開場,《大江大河》講述了1978年到1988年間,國企骨干、農村改革者和個體戶等社會各階層在改革開放浪潮中不斷探索、突圍的曲折故事。他們不斷探索和突圍的每一步,其實就是農村經濟、國營經濟以及個體經濟不斷轉型、突破歷程的縮影。《大江大河》以小見大,全景式地展現了改革開放之初的時代風貌和社會變遷歷程。
真實、細節考究是孔笙一貫的風格,《大江大河》依然延續了這種風格。看多了宮斗劇的年輕人也喜歡這部獻禮正劇,喜歡劇中的主角們,進而在主角們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無疑是《大江大河》口碑爆紅的原因之一。這種代入感的產生,源于真實,而這種真實不僅在于服裝、道具、制景的真實還原,也不僅在于演員的真情投入,更在于準確把握了變革年代里新舊體制、新舊思想的嬗變、沖突以及人物命運的反抗與順從。
宋運輝抓住了恢復高考的機遇,進入大學后心無旁騖地學習,畢業后進入國企,又一心鉆研技術,雖然性格耿直認死理,不通人情世故、不知變通,但在那個知識和技術重新受到尊重的年代,他仍然幾乎得到了他這個年紀的年輕人所能得到的一切。
小雷家的當家人雷東寶,缺點和優點一樣突出。從讓小雷家的光棍們討到媳婦,有魚有肉吃,再到把小雷家的各項產業不斷做大、做強、做好,他一心為小雷家,憑著一股子不容置疑的沖勁,想干就干。搞家庭聯產承包、搞分配制度改革,在當時的環境下哪一件都屬于驚世駭俗之舉。雷東寶走在了政策的前面,每一步都蘊含著巨大的風險,而這也為他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但是不管雷東寶個人命運最終如何,雷東寶帶領的小雷家村,以及小雷家村所代表的鄉村經濟變革,都為無數人帶來了希望。
隨著年代的推進,個體戶楊巡的戲份增多,從以物易物式地雞蛋換饅頭到經銷電線電纜,再到買下電器市場,楊巡代表了個體戶這一群體在改革浪潮中的崛起,也展現了個體戶在那個年代里的辛酸。
《大江大河》是一部小人物的奮斗史。宋運輝、雷東寶、楊巡或者通過知識、技術,或者通過掙破落后政策、觀念的束縛,或者通過個體的努力,在改革開放的大江大海中翻滾騰躍,上演著小浪花、小溪流的精彩故事。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變化,屏幕前的90后、95后們與主角們年齡相仿,他們也有干一番事業、改變命運軌跡的渴望。在那個變革的年代里,豁出去了大干一場,大不了從頭到來,一切都充滿激情與挑戰。
今天,社會富裕了,大家的日子都好過了,政策、觀念束縛早已不再是障礙,但恰恰是一些最現實或者物質的因素,讓很多年輕人失去挑戰的激情和做自己的勇氣。“佛系”成為一些年輕人的心態,怎樣幫助年輕人找回那種志之所趨、不可阻擋的精神?
40年前,不管是大學畢業生宋運輝,還是復員軍人雷東寶、個體戶楊巡,都能夠憑借那一股子敢想敢干敢拼的精氣神逆轉人生命運,從小浪花成長為“大人物”。巨大轉型期的時代中,不同階層、不同文化水平都擁有向上流動的巨大機會,涓涓細流匯成大江大河,無數小人物的奮斗繪成翻天覆地的改革畫卷,而大江大河也為小浪花們提供了機會。
40年后,我們的個人命運仍然與時代緊緊相連。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在制度和觀念都已基本定型,在一個趨于穩定的社會中,如何尋找、匯聚到屬于我們這代人的大江大河?以什么樣的姿勢行走在繼續流淌的大江大河中?這是很多年輕人的困惑。
知識經濟時代,技術驅動型的社會中,像宋運輝這樣的高知群體或許依然能通過技術,在創新創造的大潮中掀起波浪,但像雷東寶、楊巡這樣的年輕人,如何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舞臺?這也是值得追問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