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溝是本期新農村小城鎮的代表,為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長溝的發展理念,《城市化》雜志專訪了長溝的“當家”李仲鎮長。正如長溝樸實、大踏步向前走的氣質一樣,這位“當家的”身上也帶著這股長溝的獨特氣息。當李仲說出“要將服務貫穿居民城市生活的每一處細節,讓百姓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快樂”時,從他的眼中,我們看到了對他對長溝城市化的信心、對百姓的真誠。
《城市化》:請您結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經歷談談對中國城市化現狀的認識與理解。
李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速度達到同期世界城市化進程速度的兩倍,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據世界銀行統計,世界高收入國家城市化率已經達到75%左右,中等收入國家為60%左右,而中國目前還只有36%。中國城市化水平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工業化水平這種局面,已經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巨大瓶頸”。
因此,我認為,黨的十六大把加快城鎮化進程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強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走我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非常符合我國實際,我們應緊緊抓住未來2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大力推進中國的城市化,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重任,又是有效解除中國經濟社會約束的“瓶頸”,更是保障中國經濟社會快速、持續和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
面對世界潮流的挑戰,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國的城市化必須提高發展質量,提高真實的發展能力。我認為首先要制定未來城市發展規劃,結合區域特色因地制宜開發建設;第二要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把路網、水網、管網、電網等最基礎的設施建設作為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來抓,切實提升百姓的生活質量;第三要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將服務貫穿居民城市生活的每一處細節,讓百姓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快樂;第四要加大城市管理能力,做到環境優美、安全穩定、文明健康。
《城市化》:改革開放讓中國邁入世界經濟強國之列,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城市生態環境卻遭到了一些破壞。請您結合長溝鎮的經濟發展與環境等實際,談談對保護生態的看法與具體舉措。
李仲:我鎮本著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兼顧的生態立鎮總體原則,堅持生態保護與開發并重,生態涵養與發展并重,相繼采取了一系列造碧水藍天的具體措施。例如,有礦不開礦,有山不養羊。針對靠山吃山,違背可持續發展規律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長溝鎮先疏后堵,關礦限采,先后關閉了66家白云石礦,并進行了礦區整理、綠化美化,使礦山全部垂直掛綠,實現了礦山修復。為徹底改變山區農民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山區村大力實施“棄羊養雞”和“退耕還林”工程。目前,柴雞飼養規模已達到8萬只,4000畝磨盤柿、7000畝薄皮核桃已進入盛果期。這些做法既保護了生態,也保住了山區農民的飯碗子,一大批農民正在逐步走向富裕。
為了保護好鎮內的清泉,長溝鎮出臺了《關于水資源保護的若干規定》,嚴禁在泉的上游打井,先后拒絕了打井申請23份。在北泉水河上游還建設了旱鴨小區,引導農民摒棄傳統的生活方式,保護好水資源。
在農業上如此,在工業上,長溝鎮實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科學篩選,即在招商過程中提高門檻,把好入口關,優先選擇技術含量高、就業空間大、環境污染小的項目,堅決把那些高消耗、高污染的項目拒之門外。比如,北京某化學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紫外線吸收劑、抗靜電劑、抗氧化劑等產品的企業,企業聲稱不讓排放物外流,不會產生任何污染,但鎮黨委政府經過調查論證,認為沒有把握,還是拒絕了企業。
《城市化》:長溝鎮在城鎮化進程中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與實踐,請您談談貴鎮是如何解決農村城鎮化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總結了哪些有益的經驗?
李仲:圍繞農村城鎮化建設的要求,我們建設了新社區,讓山區、半山區、丘陵地區的農民“下山上樓”,形成“甘池新村”,置換出的村民住宅用地則用來建設旅游休閑渡假設施,提速國際旅游休閑產業的發展;我們將村距較近、規模較小的村莊進行合并,挑選年紀較輕、經驗豐富、綜合素質強、有較強協調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能力的黨員干部,組成新的兩委班子,規模發展設施農業和特色種養業;我們也建設了具有水鄉特色的別墅和居民住宅,匯聚北京城里和外阜人才,聚集物流和資金流,使非農人口到2010年達到5萬人;通過舊村改造,鎮中心區的村莊進一步滿足村民的住房要求,商業設施的品位也進一步提升,發揮出了“京南第一集”的優勢。
《城市化》:長溝鎮背靠北京大都市,在北京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請您談談長溝鎮近年來的發展戰略規劃與設想。
李仲:依據長溝鎮區域性地理條件、環境特點和基礎資源,我們編制完成了《長溝鎮總體規劃》、《長溝鎮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長溝鎮環境保護規劃》。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各個功能區穩步發展,按照現有產業框架,全鎮已初步形成了以云居寺路和房易路為中軸的三個產業發展區。
隨著城鄉產業布局日趨完善,經濟結構更加優化,主要經濟指標人均占有水平持續保持全區前列。我們預計,到2020年,全鎮GDP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人均越過30000美元,全區財政收入年均遞增12%左右,一、二、三產結構比重調整到5:30:65,農村非農產品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比重超過9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小于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