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智慧柜員機、VTM機、外匯兌換機等智能設備林立;采用人臉識別、生物識別、語音識別等人工智能(AI)技術實現對客戶身份識別與網點設備的智慧聯動……這并非電影,而是一家無人銀行的日常操作。未來,你在銀行取款,不僅要刷臉,還要刷刷你的“指靜脈”。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人工智能正在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產生深刻影響。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工智能已經在金融、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中得到深度運用,并為人們創造了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揭秘無人銀行
VTM承載背后各種黑科技
機器人、智慧柜員機、VTM機、外匯兌換機……走進位于上海市九江路的建設銀行支行首先看到的都是各種智能設備,為你辦理取款、轉賬匯款、個人貸款申請、產品簽約等業務的不是網點工作人員,而是各種智能機器,你只要點點屏幕,并通過刷臉、指紋等生物識別、語音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身份識別與網點設備的智慧聯動,完成各種操作。
發生這些場景的就是一家基于“智能化”的“無人銀行”:各種自助機承擔了90%以上傳統網點的現金及非現金業務,對于VIP客戶的復雜業務還專門開辟了私密性很強的單獨空間,可在這里通過遠程視頻專家系統由專屬客戶經理為其提供一對一的咨詢服務。
如此高度“智能化”,是如何實現?原來,遠程視頻柜員機(VTM)是“無人銀行”各種黑科技和智能化服務的主要載體之一,同時也是用戶操作的主要平臺。但它并不僅僅是一部自助設備,而是通過遠程柜員的視音頻通訊平臺。記者了解到,VTM是一款以高速現金識別與處理技術、生物特征識別與處理技術、音頻、視頻通信技術等為核心,多種功能模塊集成的機電一體化設備。通俗來說,VTM就是一臺“ATM+人工柜臺”功能的智能設備。它既有ATM的所有功能,并通過搭載多功能的智能化模塊。
為“無人銀行”做軟硬件配套的廣電運通總經理葉子瑜介紹:“‘無人銀行’的實現,首先要確保安全,在研發生產階段,智能終端需要進行上千項嚴格的測試,并通過國內外多項行業標準認證。其次,生物識別、語音識別、數據挖掘等相對成熟的科技成果,需要經過嚴苛的測試,確保可靠性。最后,需要整合并融入機器人、VR、AR、人臉識別,語音導航,全息投影等前沿黑科技。”
走入無人銀行
平均15分鐘就搞掂
一直以來,“去一趟銀行,半天時間沒了。”“拿個號,前面只有兩個人,硬是等兩個小時。”這些都是消費者對傳統銀行的吐槽。嚴謹、強調流程……讓傳統銀行辦事并不省時。而人工智能的出現,剛好解決傳統銀行的痛點:能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從而降低金融服務門檻,這些變化正是金融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點。
“未來的金融服務是全方位的,用戶可以在手機上進行預約,用戶在預約時間前往銀行網點,大堂經理就知道你是誰,知道你想要辦理的業務,并引領你前往相應的智能終端。VTM雖是機器,但功能齊全。”葉子瑜說。VTM在改善傳統金融設備“機械化服務”的同時,更創造了一種柜員集中化辦公模式,有利于銀行實現專業化培訓和標準化服務,在降低渠道拓展成本的同時,更建立起銀行統一的對外服務視圖。
廣發銀行上海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安裝VTM后,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柜臺分流率,非現金業務基本都可以在VTM上完成操作,將會減少繁忙時段客戶的等待時間;同時,后臺服務由總行統一管理,可提供24小時受理能力,進一步便利了客戶。
而VTM的普及,與國內智慧城市的建設息息相關。“短則三年,長則五年,在國內主要城市的銀行里,都能看到智能終端的普及。”廣電運通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劉夢濤介紹。人工智能技術在銀行領域的應用,最顯著變化是效率的提升。“在不遠的將來,去銀行辦事,平均15分鐘就能將事情辦完。”
以人工智能為首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蓄勢待發。近年來,廣州市將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列為重點發展領域。而智能裝備產業細分領域領軍企業逐步涌現,像廣州明珞汽車裝備、廣州瑞松科技等系統集成商的實力在國際或國內領先;廣電運通ATM銷售量穩居國內市場第一,其開發的證核驗終端包含人臉檢測、人臉分析到人臉防攻擊測試的功能,遠程視頻銀行系統(VTM)則集成了指紋、指靜脈、手掌靜脈識別、視頻面對面交流等技術。
傳統ATM
陸續實現“刷臉取款”
據了解,目前“無人銀行”還只是小范圍推廣,預計還需要3~5年時間才能實現普及。而人臉識別技術的迭代升級,“刷臉取款”已經出現在傳統ATM機上。早在2017年底,廣電運通為福建省農信社提供了包括人臉識別算法及硬件在內的整套解決方案,“刷臉取款”服務便在福建省晉江農商銀行上線。客戶不需攜帶身份證、銀行卡,不用網銀預約,只需站在ATM機前,“刷臉”就能取現。
“刷臉取款”采用最新的紅外雙目活體檢測技術,將人臉識別、手機號碼、密碼驗證統一起來,建立多重安全保障。為降低安全風險,目前“刷臉取款”單筆及單日累計取款金額分別控制在2千元、2萬元以內。
與傳統取款相比,“刷臉取款”全程不使用銀行卡,大大降低了銀行卡被復制、被盜風險,也避免了ATM機吞卡給客戶帶來的不便。
福建省農信社相關負責人表示,“刷臉取款”是提升銀行科技服務水平的一大創新性嘗試。除福建省,上海、深圳等多座城市正在加快“刷臉取款”功能推廣。不僅限于農信,廣電運通刷臉取款服務還進入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恒豐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
業內人士提醒,要與“在線支付”競爭,提升年輕人的“使用”頻率,傳統金融機構必須革新。賦予銀行更多智慧,為“金融”插上“AI”的翅膀,這是廣電運通給出的解決方案之一。可靠性與耐久度,是“AI金融”能否持續運營的關鍵。葉子瑜表示,“目前,我們的智能視頻/語音、生物特征識別、智能人機交互等人工智能技術已在金融領域積累了大量應用數據及場景應用成功案例。”
給安全加個保險
“刷臉”+“指靜脈”
“未來銀行”講求的是更好的業務應用、用戶體驗和安全性。現在流行“刷臉”,但容貌相近的雙胞胎,就可以“代辦”或者“冒領”?又或者同一個人,因為“女大十八變”而不被“智能”系統所認可?這些都是老百姓關心的話題。
目前市面上針對人臉識別的欺詐手段多樣,僅從單點的技術無法滿足防范攻擊的需要,必須得有從軟件到硬件的整體解決方案。
雙目攝像頭就是一款由廣電運通研發的人臉識別專用攝像頭。它采用可見光和近紅外兩種光譜進行成像,將會根據在不同光譜下的特征對比等來判斷當前人像是否為有效的活體。算法基于多區域局部關鍵塊的深度學習建模技術,在海量的場景樣本上訓練活體判別模型,獲得了業界領先的算法技術指標。
活體檢測技術可在1秒內完成結果判定,針對視頻攻擊的拒絕率為99.9%以上,針對照片攻擊和面積攻擊的拒絕率均超過99.9%。這種應用了人工智能的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金融、交通、安防、便民等場景里,實現刷臉過閘,甚至是刷臉取款、刷臉取物。
更為關鍵一點,“刷臉”只是作為身份核驗因素之一。在短時間內,在“刷臉”同時,仍然會有卡號、密碼等傳統的身份校驗方式。未來,更創新的技術將進一步改變人們取款的方式:“刷臉”+“指靜脈”為身份核證加上“雙保險”。
據了解,同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相比,指靜脈不會遺失、不會被竊、無記憶密碼負擔;不受表皮粗糙、外部環境(溫度、濕度)的影響;適用人群廣,準確率高,不可復制、不可偽造。更為關鍵,指靜脈識別更加便捷,用戶使用愉悅性要高于虹膜識別。“使用虹膜識別,眼睛近距離看著儀器,用戶會有壓力,毫無愉悅感可言。”劉夢濤說。
【知多點】
指靜脈
不是指紋
所謂“指靜脈”并不是簡單的指紋采集。指靜脈識別是靜脈識別的一種,通過指靜脈識別儀取得個人手指靜脈分布圖,從手指靜脈分布圖依據專用比對算法提取特征值,通過近紅外光線照射,利用CCD攝像頭獲取手指靜脈的圖像,將手指靜脈的數字圖像同存儲在主機中的手指靜脈特征值比對,采用復雜的匹配算法對手指靜脈特征進行匹配,從而對個人進行身份鑒定,確認身份。
人工智能時間節點
市場預測
2019年
艾瑞咨詢認為2019年增長至344.30億元
2025年
麥肯錫預測到2025年,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總值將達1270億美元。
2030年
普華永道認為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達15.3萬億美元的規模,其中中國預計將獲益7萬億美元,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受益國。
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和前景
2030年 中國
2030年,中國有望通過人工智能帶動工業、農業、交通、教育、醫療、治安、城建等10萬億人民幣的產業規模,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2025年 廣東
到2025年廣東人工智能產業核心規模突破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1.8萬億元。
2030年 廣東
到2030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要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
2019年 廣州
到2019年,預計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
【記者觀察】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正在由“弱”變“強”,從簡單應用向復雜應用進化,那么,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葉子瑜、劉夢濤給出的答案是否認的。在“2018中國(廣州)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暨高峰論壇”上,騰訊CEO馬化騰、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理事會主席楊強、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委員主席A Min Tjoa、德國工業4.0研究所負責人Holger Flatt等大咖一致認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典型特征是應用驅動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需求下,牽引、輻射、滲透于各行各業,提高實體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效率。
在他們看來,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反而是服務于人類的。正是因為有人工智能的出現,人們才能從那些繁瑣、低價值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通過培訓和成長去從事更高價值的崗位。同時,雖然一些工作崗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同時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也催生了很多新的工作機會,并且收益更高。就目前發展來看,AI正在朝著好的一方面前進。
作為人工智能的入口,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持續升溫,并率先金融領域深入落地應用。在通往人工智能的“賽道”上,中國企業不是起步最早的選手,但卻是最努力的選手之一。憑借自身的硬實力和品牌影響力,廣州人工智能企業們將繼續拓展生物識別、智能語音、大數據等人工之智能科技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不斷推動中國企業的智能化升級。
而“廣州創新+人工智能=廣州‘智’造”。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廣州制造企業紛紛喊出這樣的“口號”。這一公式是否成立,有待市場驗證。但不可否認,廣州的人工智能不僅沒有停留在PPT上,而是進入量產階段,并開創性將“強智能”與“強應用”覆蓋到金融、交通、安全及零售、文旅、政務等便民領域,讓全國乃至世界看到廣州“科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