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仁、義、禮、智、信”,這套價值觀延續千年,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上述系統下的舊時代,人的活動區間非常有限。沒有物理的遷移和變化,一個人的社會關系是延續和長期不變的,遵守道德系統帶來的精神和經濟收益是累計增長的,同時對個體來說,違反道德系統的成本很高。但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及城市化的演進,帶來了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聚合。傳統道德的約束力在新的境地和挑戰下,因人的趨利本能而日漸被削弱,進而造成所謂道德失范。
在社會科學領域內,中國社會也向來缺乏對個人的尊重,而多數個體也沒有社會公民的概念。從網絡上看,每每有力量懸殊的新聞事件,在真相未明之前,輿論幾乎偏向弱者一方。這佐證了多數網民通過自身“不被尊重”的體驗來試圖匡扶弱者,又說明了社會公民力量在新歷史際遇下的自發性成長。
價值觀的建設應該關注公平正義觀念和行為的引導。城市化過程中,資源的有限性和其分配制度的缺陷,使得新移民和所面臨的教育和醫療等各項社會服務方面的不均等性不斷加大。這也正是因為缺少“公平正義”的觀念并導致的行為變形造成近期多起群體性事件的爆發。
價值觀的建設應增進人的罪惡感和羞恥感。面對現今之“現金”,一些人早已沒有內心的自我譴責和對他人的譴責。罪惡感和羞恥感的缺失讓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而不絲毫臉紅,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欺騙和不信任。社會信用體系也將受到嚴重沖擊,從而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在我國城市化過程中,通過罪惡感和恥辱感的引導,方能建立我們的信用社會,方能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據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麥肯錫全球學會)最近的一項研究,如果以美國的城市人口比例80%為目標,中國目前約43%的城市人口數量還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預計在2025年之前,中國的城市人口數量還將增加3.5億人。其中2.4億是來自農村的移民。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這些新移民承擔著城市化基礎建設的重任。但他們自身教育文化水平的局限性,不但導致他們生活水平低下,而且法律、道德意識淡漠。從最近一項調查可以看出,流動人口的犯罪率普遍較高,從罪犯的年齡構成來看,大部分為35歲以下的青壯年。他們當中又有許多未成年人。加強這些城市移民的素質教育,幫助他們改進生活質量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是城市化過程急需解決的問題。
如何運用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引導并修正社會價值觀,推動物質建設和價值觀的螺旋式上升,對于社會學意義上的城市化與經濟學意義上的城市化將同等重要。總之,研究借鑒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并在批判繼承中國傳統價值觀下,構建未來中國社會道德的新景象或許是個很好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