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0-15 13:06:55
來源:鳳凰網 作者:胡印斌
一起暴力傷醫事件,在發生近20天后,開始發酵。終于在13日晚,有了初步處理。昨晚,北京西城警方發布通報認為,鄭某宇、鄭某蕊父女二人,妨礙值班醫生正常工作,并對醫生進行毆打的行為,既侵犯了醫生的人身權利,也影響了正常醫療秩序。西城公安分局對鄭某宇依法刑事拘留,考慮到鄭某蕊系在校大學生,且對自身行為真誠悔過,并得到了赫醫生的諒解,對其采取取保候審。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事發多日,才引起各相關機構的正視,并有了一個初步的調查處理結果,盡管來得有些晚,不客氣地說,甚至有些拖沓與麻木,但終歸回到了正確的道路上,令人欣慰。
這也表明,在習慣認知中,乃至在醫療機構的習慣思維中,息事寧人仍是遇到類似醫患沖突時的不二選擇。至于在這一過程中,醫護人員合法權益是否受損,這個社會的公共利益是否得到維護,并不是第一要務。
而當事件引發了輿論關注,并形成輿情之后,則問題的性質又發生了變化,從一起普通的醫患沖突演變為一個典型的公共事件。相應的,有關各方的處置熱情自然就大大不同。
從目前已經披露的視頻看,至少可以肯定兩點,其一,沖突系由家屬率先發動,先是患者家屬鄭某宇主動攻擊赫英東醫生,其后則是鄭某宇全家三人瘋狂圍毆醫生;其二,在鄭某宇攻擊赫醫生時,赫醫生有推擋、反擊的舉動。
事實上,這也是此事被一些人視為“互毆”進而擱置處理的原因所在。這顯然是片面的。面對咄咄逼人、一再推搡的鄭某宇,醫生的反擊恰恰是一種正當防衛。不如此不能夠脫身,不如此也不可能逼退已失去理智的攻擊者。
無論如何,拒絕講理,直接對醫生大打出手的做法,都不可取,都應該受到強烈譴責。
這一事件也引發諸多思考,即,一個社會究竟應該如何保護醫生的專業判斷?在患者的知情權與醫生的專業判斷之間,我們如何求得平衡?那種依靠拳頭、依靠暴力解決問題的做法,為何難以禁絕?
醫學是科學,而醫生則是掌握并實踐醫學科學的載體。中國人在對待醫生的態度上,往往走極端,要么奉之為神醫,亦步亦趨,不敢有任何違拗,甚至當一些騙子醫生明目張膽行騙時,也悉聽尊便,不會有任何反抗之舉,或者連反抗的念頭都不敢有。而漢語中,褒揚醫生的語詞與說法,車載斗量,也格外豐富。
另一方面,相關的貶斥、調笑等污名化舉動也十分嚴重。在很多語境中,醫生都是被攻擊、侮辱的對象。
對醫生動輒走極端、惡意攻擊,一方面,不排除科學素養欠缺、理性認知不足的因素,很多人,包括一些獲得很好教育的人,在就醫時遇到困難和問題,往往不是尋求理性解決,而是傾向于直接采取暴力行動。
另一方面,此舉也暴露出當下醫患溝通的困難以及構建醫患信任的艱難。由于中國特殊的醫療體制,醫療事業公益性和商業性并存,導致醫生的收入未能體現其勞動的付出,再加上整體社會不良風氣的侵染沖擊各個職業的職業道德。種水稻的不吃自己的米,種菜的不吃自己的米,做藥的不吃自己的藥,醫生群體也不可避免地被“污染”,紅包,藥代,誤診的情況,讓社會對醫生的整體信任和尊重下降。
事實上,這種困難局面的產生,源自于方方面面,既包括醫生乃至醫療機構無法迅速滿足每一個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權,也包括患者總是在“被傷害想象”刺激下的負面情緒醞釀,無知的后面,是無力、無助。在這個過程中,簡單地說什么“相互理解”“順暢溝通”固然很容易,但具體到現實操作,卻千難萬難。
從常理而言,患者應該信任醫生的專業判斷,這不僅僅是因為雙方存在信息差,而主要是因為我們除此之外,別無選擇。是否剖宮產,醫生的專業判斷當然是建立在對患者情況的綜合考量之上的?;颊咭埠?,家屬也好,有不同想法,完全可以正常溝通,但上來就老拳伺候,則屬于最壞的“交流”。依靠暴力,打不出一個朗朗天空,更何況,一個文明社會,怎么能夠讓醫生總是在暴力脅迫下治病救人?
中國醫師協會在此前的聲明中連續使用了三個“期待”,這應該也涵蓋了處置類似事件的基本原則:期待公安機關用快速準確的定性履行《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規定的職責;期待醫療機構強力維護醫護人員的執業安全,讓平安醫院建設落到實處;期待廣大患者理解和尊重醫師的專業建議。當然,聲明同時也呼吁廣大醫師自律,希望全社會能讓醫師有安全的、溫暖的外部環境。
目前,此事的應急處置已經完成,盡管這同樣來之不易,但相比“尊重醫師的專業建議”“讓醫師有安全的、溫暖的外部環境”而言,仍屬第一步。一個文明健康的社會,必須要有強大的制度建構能力,這不僅包括建章立制、設定規范,也包括雷厲風行的執行與落實。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對傷醫者的雷霆手段,怎么可能會有醫生的菩薩心腸。誠如西城警方通報所言,維護良好的醫療秩序,保障醫務人員和患者人身安全,是公安機關、醫院及相關主管部門、患者的共同責任。
應該明白,保護醫生的人身安全、合法權益,就是在保護患者的利益,就是保護這個社會的健康與安全。醫生被打,受害的是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