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李津逵:緊湊的城市充滿樂趣
時間:2008-10-08 14:53:07  來源:城市化雜志 

作者簡介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城市經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兼任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理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高級會員、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城市思想者研修計劃首席學監、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客座教授、深圳市城市化研究會副會長、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

主持的城市戰略與城市經營研究咨詢項目有:《漳州市城市化戰略》、《深圳2030年發展策略-城市功能演進與土地經營策略》、《順德新城區發展策略》、《重慶永川城鄉統籌方案》、《山東德州開發區發展戰略》、《深圳市寶安區城中村改造戰略》等;組織專家組為北大景觀學研究院開設”景觀社會學”課程。

我們正處在城市化的加速階段,同時站在汽車時代的入口處。這是一個決定未來中國城市形態的關鍵時刻。什么樣的城市充滿樂趣,令人流連忘返?有意思的是,可以證明,恰恰是節能省地型城市充滿樂趣。而耗能費地型城市只能是一種呆板枯燥的空間。

由于長期在執行城市道路交通規范中的集體無意識,我們以二十多年高速的城市建設,在全球最大的建設工地上,建成的卻是千城一面、趣味有限的城市空間。盡管中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驅車走在中國的城市道路上,不乏賞心悅目的綠化景觀,但真正走一走路逛一逛街,其中可供我們流連忘返之處又有多少?我們給后代留下的,更多是遺產還是遺憾?

本文試圖論證,走一條節地的城市建設之路,恰恰是營造城市樂趣的關鍵。這是因為,節地的背后是對于自然的尊重,是對于聚居的向往,是對于不同社會群體的熱愛。
 
密不透風,疏可走馬

當前,無論是“城鄉一體化”還是“城鄉統籌”,都是將城市的規劃建設與其周邊的鄉村的規劃建設聯系起來,在大都市圈內,節約用地的方式就是在充分的基礎設施供給下,通過提高人口密度、增加開發強度,最大限度地發掘城市空間的潛力;同時,為鄉村地帶留出生態和自然的空間。

例如美國丹佛大都會區域的地方政府聯席會議DRCOG,為了提高城市運行效率,為納稅人節省錢和資源,在其56成員之中經過了五年激烈辯論之后,1997年制定的《大都會愿景2035》中提出,在2020年前要在730平方英里的城市發展邊界內,增加至少10%的開發密度。這樣的密度增加不會平鋪到全域,可以想見在局部地方——假如是10%的地方調整密度的話——密度會翻番。而在廣大的鄉村地帶,則恰恰相反,需要通過提高人均用地規模、控制人口密度來減少總人口。例如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小鎮維也納,新建小區內的每座獨棟建筑,少于三間臥室的,宅基地可以在1.5英畝,超過四間臥室,宅基地必須擁有2英畝。這就使得鄉居地帶的人口密度受到控制,使得生態環境保持一種高質量。

這樣,城市與鄉村就如“君子和而不同”,形成開發密度的強烈反差。在同樣的現代化水平例如電話電視、給排水、英特網等等基礎設施之下,城鄉的空間形態形成鮮明的反差。少數的城市區域里集中居住、集中生產,各種污染集中處理、集中排放;廣大的鄉村地帶,人口少、人類活動壓力輕、無論是自然界植物還是動物的生態多樣性都能夠得以保存,形成了一種可持續的城鄉發展空間模式。
反向規劃,大膽留白

美國東海岸都市帶的郊區應當在新澤西。新澤西地處紐約與費城共同的郊區,是花園之州、高教之州、研發之州、制造之州,但是她打出的名片只有一張——花園之州。其西敏瑟市的市長是一位華人。他對于該市的區位、交通、生態資源有充分認識,其城市經營策略非常清晰:營造環境吸引大企業——吸引大企業增加政府收入、減輕居民稅賦——積聚政府財力收購土地——政府收地保留不開發——更多的生態保留用地提升環境質量。

珠三角城市群正在經歷新一輪洗牌,其特點是:工業的重型化、產業的服務化和軌道交通引領的同城化。結果是:指揮越來越集中,制造越來越分散,服務業展開爭奪戰。

珠三角地處郊區的是東莞和順德。這兩地近十年來回顧一下空間策略,最重要的經驗,按照綜合開發研究院龍隆的說法,就是“留白”:東莞的松山湖一次統征72平方公里,高水平規劃建設,其中已引進大學和高檔住區,未來會是什么功能目前可能說不清,但是留白就為未來留足了空間;順德東部28平方公里盡管沒有修建高水準基礎設施,但也是政府強力控制,否則任由村鎮發展低水平的工業區,很快就會鋪滿。

可見,留白才能節地,留白才能為明天營造宜居的環境。

公交優先,緊湊集中

中國的人均土地資源不可能承受美國式的郊區化,在汽車時代來臨的時候一定要防止重蹈美國二戰后郊區化的大潮。因此建設緊湊型城市迫在眉睫。二戰之后的五十年中,美國人口翻了一番,汽車擁有量則翻了兩番。1945年買票乘車的乘客為190億人次,1975年跌落到56億人次,1992年恢復到85億人次。據統計,1990年全美73%的人上下班獨自駕車。乘坐地鐵、汽車等公共交通的不足6%(利維《現代城市規劃》)。

以大容量的公共交通供給支撐高密度的城市開發,在有限的城市區域容納盡可能多的人口,這應當是中國城市化中的國策。公交優先不一定依賴地鐵等高額基礎設施投資,在巴西庫里蒂巴和中國北京都已成功地運行的BRT,是發展中國家大容量公交的有效方式。

大容量的公交之下,城市的開發強度就一定要跟上來。印尼的雅加達,每平方公里1.5萬人,韓國的首爾每平方公里2萬人。紐約在工業化高峰時期,工人居住區的密度曾達到每平方公里50萬人!深圳的城中村,每平方公里超過了10萬人,在中國西南三峽庫區的一個縣城,每平方公里近4萬人。因此,目前城市規劃標準中大城市每平方公里1萬人的標準太過浪費,太脫離國情。

我們在制定城市法定圖則的時候,習慣于壓容積率,習慣于讓路邊的建筑退紅線,這種奢侈的規劃方式造成的是空間的浪費,提高了城市的門檻,把更多的人拒之于城市大門之外。對于這種長期以來的集體無意識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國情和城市的魅力都需要緊湊型高密度的城市形態,容納更多的人在城市中幸福而快樂地生活與工作。

密織路網,打造街區

武漢人最愿在哪里逛街?上海人最愿在哪里逛街?天津人最愿在哪里逛街?這些地方的共同點在哪里?都是街區。街區是城市生活的載體。

建國以來我國城市規劃有兩大誤區:一是蘇式的城市肌理,二是新式的花園城市。前者令城市街道線密度低、面密度高,城市有路無街、呆板乏味;后者機械地將花園的景觀要素鑲嵌到城市街道兩旁,道路兩旁退紅線、搞大尺度幾何圖案的綠化,或是停車場,令駕車人賞心悅目、行路人無處停留、無處消費,視覺疲勞,逛街無味。南方有一個城市,“一五”期間156個項目中有一個蘇聯援建的項目落戶此地,城市也是由蘇聯專家規劃的。此后城市的擴張中也都是嚴格按這種蘇式規劃,城市的支路都是在小區內、廠區內,人們休閑購物都是沿車水馬龍的主干路進行,在這個城市只能逛路、不能逛街。

汽車時代給城市帶來的新課題,是如何使汽車能夠快速地行駛,規劃界的行話叫做路網的交通功能。我國交通規劃的規范把城市道路分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種層次的做法,將前三種都以交通功能為主,只有支路才是生活性的。

按我國《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95)》規定,大中城市的道路網密度,每平方公里配置快速路0.4—0.5公里、主干路0.8—1.2公里、次干路1.2—1.4公里、支路3—4公里,可以計算出每平方公里的道路總長不超過7.1公里。如此每平方公里形成的街區不會小于8萬平米。這就意味著平均散步近300米才能遇到一個街口。假如中間再有大盤住宅區,路網會更稀疏。

為了車行通暢,道路會越來越寬,車流會越來越大。道路兩邊的社會生活終將受到嚴重的阻隔。當然,該規范也規定,“當市中心區的建筑容積率達到8時,支路網密度宜為12—16公里/平方公里”;可以計算出,這種情況下的街區約在1.5萬平米左右;“一般商業集中地區的支路網密度宜為10—12公里/平方公里”。此時的街區約在3萬平米左右。那么,哪一座城市在規劃的時候可以給定它的商業集中區有高于8的容積率呢?

可見,嚴格地依照我國道路交通規范,我們很難建設出緊湊街區。特別是,從支路3—4公里/平方公里到10—12公里/平方公里之間,規范沒有給出任何過渡態。然而,我們到美國的紐約、香港的九龍、上海的外灘、漢口的江灘、天津的和平區,這些中國人和世界各國人最喜逛街的地方看一看就會發現,最富于人情味的街區一般都在1萬平米到2萬平米左右。沿這樣的街區逛街,走上100米就可以遇到一個路口。在人們適宜的步行距離之內,可以逛上五六條街, 這是何等的有趣。每一條街,寬度只在十二三米,過街的時間不長,街道兩邊的距離尺度宜人。對面的商家打聲招呼就可以相互照看生意,逛街的人們站在街道這邊可以看到對面商家的貨架,在親切宜人的距離之內,一天不同時段里光影變化、街頭豐富多彩的生活戲劇上演著不同的章節,永遠不落幕。美國城市思想家雅各布斯講到城市的多樣性時,從一個步行者的角度論述了小街段給城市生活帶來的魅力。從世界經驗來看,一個城市超過百年的單體建筑多是教堂、超過百年的群體建筑多是大學、超過百年的城市肌理一定是街區。說明教堂、大學和街區是城市文明最經得起考驗的空間形態。

要編織線密度足夠高的路網,這種路網的等級基本是支路的等級,因為雙向兩車道的尺度最為宜人。而面密度低就需要線密度高,讓“毛細血管”發達起來。在此基礎上,適當布局主干路和快速路,滿足快速通行的交通需求。

工業入街,生產上樓

人們常常說“工業入園”,可是大量的工業園區卻是造成土地浪費城市生活無趣的根本原因。處在工業化的初期階段的地區,引進產業在這個階段里只能做反規劃。就是說不要設定引進什么產業,只需要設定不能引進什么。

除了不符合產業政策、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以外,揀到籃子里都是菜。但是今天的“菜”明天可能就要轉移,用什么樣的空間來承載這種動態的產業?轉移后留下的是什么空間?這就是如何來規劃建設工業集中區的問題。以往我們在東南沿海建設了大量的工業園區,這種園區上班時分路旁無人,下班時分人員單向流動。一條柵欄幾百米,路邊呆板無趣。

既然城市的魅力在于街區,在城市功能發育的起步階段,能否規劃一個街區,讓起步的內容先充填其中呢?這種起步的功能就是工業。所有污染不高、噪聲不大的工業,都可以納入這樣的街區。在這種街區內布置工業樓宇,低則五六層,高則十幾層。所有可以上樓的工廠都向二層以上布局。這樣,在今天的工業集中區就形成了可以承載功能演變的街區。

工業上樓的要義在于提高容積率,使得同樣的工業用地可以容納比一般工業園區高幾倍的就業人口。人氣旺盛了,所形成的消費需求強烈了,就可以培育出各種城市生活服務業,在人貨分流的安排之下,沿街可以形成富有生機的城市生活。

深圳的華強北就是這樣一個“歪打正著”的例子,它的道路主體是支路網,生活性與交通性兼容,而且密度遠大于一般的城市路網。與歐美歷史城市中的歷史街區非常相似。臨街都是工業樓宇,二層以上是流水線,一層破墻開店成為富于魅力的城市街道。在深圳,標準的工業樓宇可以是五層到八層,而在香港,工業樓宇可以是高層建筑。

功能復合,業態多樣

直到今天,城市規劃的理論基礎主要建立在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的《雅典憲章》之上?!堆诺鋺椪隆匪鉀Q的城市問題是“現代城市的混亂”,造成混亂的原因是“機械時代無秩序和無計劃的發展”,其主要的成就是對于城市居住、工作、游息、交通四種功能的分區。

盡管憲章也注意到“工作地點與居住地點之間的距離應該在最小時間內可以到達”,但是,處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之下,許多高污染和高噪聲的工業有害于健康的事實,將私人汽車作為現代交通主要因素的隱含前提,都使得雅典憲章指導下的城市規劃過分強調功能分區,割裂了城市生活的有機聯系。以至于進入七十年代,《馬丘比丘憲章》的起草者們全面反思《雅典憲章》下的城市,認為這些都市因為功能的割裂都害了“貧血癥”。

當代的都市工業,其噪聲和污染已經降到了足以與居住兼容的水準,而創意和研發這些高智力密集的產業,更足以與都市生活融合、相得益彰。所以,近些年來西方為振興城市中心地帶,也都反對嚴格的功能分區,提倡“mixed use”,主張城市規劃不要將城市分割成為相互隔裂的大色塊,而是將許許多多小的色塊集合起來,如同“馬塞克”。

經濟學證明了規劃界的這種探索,克魯格曼就證明,城市經濟的活力在于“多樣性”。顯然,多樣性在空間上的體現就是功能復合。在一個以工業起步的街區中,隨著經濟生活的不斷豐富,逐漸地有些企業搬出,一些新的產業進入。例如,餐飲業、娛樂業、健身休閑、金融服務、醫藥門診、洗衣理發、百貨超市、洗浴桑拿、圖書音像、進而咖啡酒巴、茶座西餐、保齡迪廳、旅館會所……想象一下,一個豐富多彩的城市綜合街區就出現在眼前了。

諒解寬容,社會融合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節能省地的城市的輪廓,其特點是在基礎設施高強度投資的地域,充分地、多樣性地、動態地利用空間,使得城市生活集群化、緊湊化、多樣化,使城市空間充滿活力,激情有趣。

這樣的城市空間中,建筑不是一夜之間推倒、一夜之間建起的,而是新舊雜陳錯落有致。按雅各布斯的話說:“新產業用老建筑,老產業用新建筑”。窮人和富人在這樣的街區各得其所。相互寬容,相互諒解,彼此共融。

其實,《馬丘比丘憲章》所強調的空間的連續性,就是社會的流動性的空間映照。沒有社會的流動性,各階層之間壁壘森嚴,城市空間也不會具有流動性。城市不僅僅是富人的家園,還應當是窮人的天堂。

對于中國來說,城市就是窮人脫貧致富的出路。以往中國的城市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中國的農村沒有足夠的余糧,農民望城興嘆。改革開放最大的功績就是放開農民的雙腳,允許他們自由地選擇生計。這種松綁恰逢千年等一回的國際產業轉移,中國沿海城市成了世界工廠,兩億農民工進城打工,創造了一個“MADE IN CHINA”的時代,一個一人進城全家脫貧的時代,一個城市化的時代。

尊重窮人的居住權,給窮人留下一方進城居留的天地,寬容地對待城中村,對于失地農民在有限的留用地上建設的小產權報以諒解;允許進城農民、下崗人員的非正規就業,允許擺攤挑擔、蹬三輪打零工、修車擦鞋,用各種誠實勞動方便城市生活賺錢謀生的正當行為。這是因為,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一個無論在社會主義還是市場經濟都處在初級階段的國家,我們的人均耕地資源根本不支持廣大農民脫貧致富,我們只有打開城市的大門,讓更多的同胞走進城市,通過讓更多的人直接間接參與世界分工,才有可能使全民族分享現代化的成果。這是一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府必須清醒認識的事情,是中華民族和諧地完成城市化的必須,也是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宜于、最適于群體生活的族群,共同分享現代城市生活的正道。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