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雅各布斯曾經從社會學的角度闡釋城市。她說,一個城市可以生,因為它是有生命的,但也可以死去。城市也像人一樣,有心肝脾肺在支撐著它的生命,城市的生就是它的空間形態、建筑形態,最后才會反映它的社會形態,而社會形態是由經濟形態決定的。
筆者以為,在城市的發展歷程中,文化是最本土、最生態的,也是最富有特點的。這正象小奧利費﹒W﹒霍姆斯所言:“除了無條件地接受宇宙之秩序外,近來我最贊賞的文明之功績是它造就了藝術家、詩人、哲學家和科學家。”但是,我現在認為文明之最偉大處并不在于此,而在于這蕓蕓眾生都能直接感受到的事物。
正是因為這樣,歐洲的建筑才很有文化底蘊,它記錄了在那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人與自然的特殊關系,所以每個城市千姿百態,由此呈現出很生態、很人文的城市化特征。我相信,中國的城市化也一定會沿著這樣一條道路前行,盡管目前出現城市文化千篇一律的缺憾。
事實證明,城市不僅是現代文明帶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其它方面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從形態上可以給人們制造出各種感受。比如,北京的東邊和西邊就很不相同,東邊從城市規劃及功能上主要是發展商務,那么這種經濟形式承載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在建筑上就表現得很清楚、很形象。而西邊的建筑更多地體現為政府辦公形態。所以,從建筑形態可以看出一個地區或區域的經濟內涵。
我很認同的一個觀點,就是一個城市的價值取決于這個城市的人文特征及定位。比如英國的劍橋大學區,因為它有教育、有歷史、有博物館、有藝術家……這些精神層面的無形資產,讓我們很難估算劍橋小鎮這座小城的價值究竟是多少。因此,當我們在這樣一個城市生活的時候,就不能單一地考慮建筑的空間、居住的空間。而要考慮這樣一個空間是由很多因素構成的。
每個城市都是有生命的,也是有靈魂的。每個城市的發展歷史決定了每個城市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價值也是不一樣的。北京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北京又是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古跡的城市,當我們身處其間,尤其是去什剎海、北海、頤和園等地方,我們會產生很多特殊的感受,這在其他任何一個城市都感受不到,這是一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最強的競爭力是無競爭,這就是北京得天獨厚的優勢。有些城市是純居住、純旅游的,如海南的三亞風景很美,雖然還不是一個很國際化的城市,但房價最高也可達到6萬多元/平方米,因為它所具有的休閑度假的天然優勢也是不可復制的。再如,深圳這個城市,它的價值可能會更多地體現在經濟方面。
那么,人們是如何認識、感受、理解城市的呢?我認為由于人們的生長環境、知識結構、心理因素都是復雜多變的,再加上不同的生活態度,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會采取不同的視角來觀察或者解讀城市,其感受將是截然不同的。
我每年都會抽出20天左右的時間去“閱讀”城市。像周莊、納西這些小鎮都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看了納西保留下來的古建筑,我們不會僅僅去想納西人在里面怎樣生活,相反,它會讓你感到納西人個個都是藝術家。納西的男人都會書法,都喜歡花花草草,從建筑形態上可以看出他們內心所要表達的內容,盡管他們的生活消費水平相對較低,但精神層面卻體現了很高的水準。今天,納西古樂、納西書法、納西繪畫等等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