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23 10:08:58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王鐘的
最近,北京市民路先生帶朋友參觀恭王府博物館時,為朋友介紹相關歷史知識,結果被工作人員勸阻。館方回應,展廳內不允許做講解。這讓路先生非常費解,“我又不是‘野導游’,只是給朋友介紹歷史,為什么不行?”
根據恭王府博物館的說法,禁止外來講解員講解,是為了防止博物館內游覽混亂,以及“野導游”傳播錯誤的歷史信息。而制止路先生為朋友講解,是因為在展廳內講解的時候聲音太大。
有兩個層面的“講解”需要理清。出于打擊“黑導游”、維護參觀秩序的目的,博物館禁止外來營利性的講解人員進入,有一定合理性。然而,像路先生這種朋友之間的“講解”,本質上屬于參觀者之間的正常互動和交流,阻止這種交流既不合情理,更無規則依據。即便認為路先生的聲音太大,工作人員進行提醒即可,何必阻止其向朋友介紹歷史知識?聲音是大是小,又該如何界定?博物館不同于圖書館,本身就允許參觀者互相交談,難道非要做到鴉雀無聲才行?
正如有網友指出的,博物館不允許參觀者對同伴講解,難逃利益保護之嫌。在恭王府博物館,散客如果選擇自費請博物館內的導游講解,收費標準是5人及以下收費200元,或者租賃講解器,一次30元。在門票收入之外,這顯然又是一塊不容小覷的利益肥肉。
在博物館眼中,講解是一種經營性的服務項目;但在參觀者眼中,講解是文化知識的交流與傳播。是不是具備專業知識的學校教師帶學生參觀,也不得不降低身段,花錢請博物館的講解人員?
雖說禁止外來講解人員入館,可以避免一些不負責任的人曲解、戲說歷史,但限制過多,甚至阻止朋友之間的交流,難免誤傷參觀者的興致。博物館官方制定的講解詞往往有一個統一版本,講解員很少有自由發揮的余地。而且,一些講解員只會照本宣科,脫離既定臺詞就無所適從。每個游客參觀的興趣點不同,統一的講解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
博物館的權威,是否意味著絕對的準確,或者說這種“正確”究竟有多大的意義?眾所周知,針對一些歷史典故和記載,本來就會存在不同的解讀方式。參觀者提供的“民間講解”,也許與博物館講解的內容不同、解讀方法不一致,但只要能自圓其說、符合一定學術規范,那就是有價值的。
公共博物館是文化傳承的場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建筑、遺跡,更是屬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文化遺產。博物館不能以加強管理之名,實施某種觀念的壟斷。如果博物館都只有一種講解、一種傳播模式,表面上是秩序井然了,實際上卻破壞了博物館在文化交流和傳承方面應有的“博”的氣度。
近年來,社會上和博物館學界對博物館參觀體驗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很多博物館設置了互動設施,讓參觀者獲得更多參與感。須明白的是,增強博物館的體驗性,不光體現在硬件配置上,還要在軟件上下足功夫。除了提供傳統的講解服務,滿足參觀者的個性訴求、為參觀者互動創造條件,也屬于增強博物館體驗性的范疇。
在互聯網平臺上,一些博物館、名勝古跡的“網紅”講解員脫穎而出,他們不僅會在講解中抖各種包袱,還具備較深的文史知識,對展品能夠提出自己的學術理解。這樣的講解員,就超越了傳統上只會背臺詞的講解水平,受到了更多參觀者的歡迎。
不管是“網紅”講解員,還是參觀者自發地開展“民間講解”,都是博物館應有的開放和多元性的體現。對此,管理方應當積極鼓勵引導,而不是生硬地阻止,更不能囿于自身利益格局打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