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匡:澳門基金會研究所副所長
推動粵港澳灣區城市群合作,一個重要課題就是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三個不同關稅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如何能夠達到自由流動,是必須打通的關節。比如灣區城市使用三種不同貨幣,是否還要不停的兌換?澳門有澳門通、香港有八達通、廣州有羊城通,能否把這些卡合在一起叫灣區通或粵港澳通?一卡就可通行,避免了很多兌換。
港珠澳大橋馬上就要通了,創造了粵港澳合作的新方式:籌建初期,粵港澳三方成立了一個叫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負責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規劃;到執行層面,三方共同組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負責大橋的管理;大橋現在公布的投資是1200億,三地按比例出資、分段建設;三方共同組建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大橋通車之后的客運……
這種三地共同組建管理局、共同出資、共同營運的合作方式,值得推廣。如香港澳門缺水,購買的是廣東省的水。三地能否共同成立一個叫粵港澳供水集團,共同出資、共同管理?供電、垃圾處理也類似。如果公司化運作,我們把三地委變成董事會,管理局變成主管部門,共同出資,最后營運,醫療、安老,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
現在香港和廣東有一個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澳門和廣東也有粵澳合作聯席會議,但是一年只開一次會,遠遠不夠。必須在國家高層的主導下成立一個三地合作的部門,不斷地處理日常的問題,打通粵港澳合作的關節和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