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7-26 16:40:24
來源:新京報 作者:李佳
據遼寧省老齡辦近日公布的《遼寧省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22.65%。這意味著,遼寧已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其實,不只是遼寧省,國內很多地方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老齡化困境。如何應對老齡化,成了當今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但圍繞這一問題,很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昨天。歷史證明,能否用明天乃至后天的觀念來看今天的問題,才是找到答案的關鍵。
那么,老齡化的昨天、今天、明天、后天指的是什么呢?我覺得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老年(old age)、老齡(aging)、全齡(all age)、超齡(surpass the age)。
老年和老齡意義大不同
首先,就老年而言,維基百科對其定義是,“老年,一般指生物的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個階段,即中年到死亡的這么一段時間”。這個定義很有普遍性,即以生命周期來界定老年。
可以看出,老年一詞不僅界定標準模糊,并且非常主觀。它泛指的是生物從出現衰弱特征后到死亡前的一個階段。
那么何謂老齡呢?老齡,其實是一個外來詞。1956年,聯合國發布《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認為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1982年維也納第一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確定“老齡”是指60歲以上的人。
老年、老齡,雖只一字之差,但意義大有不同。老年按照生命周期劃分,老齡按年齡劃分。老年界定標準模糊,老齡界定標準清楚。老年一詞帶有很強的主觀性,老齡一詞更強調客觀性。老年將人指向人生的最后階段,而老齡只是將人指向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
更重要的是,與以往的老年群體相比,今天的老齡群體更健康、更有活力。他們要面對的是20-3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社會生活問題。他們有能力,也不應被排除在社會主體之外。隨著人數的增多、群體的擴大,老齡群體正成為社會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全社會今天和未來所要應對的老齡化,已不再是一個單獨的“養老”問題。
正因為此,重新認識和界定養老、老齡化、老齡社會也就成了當務之急。很多人提出,伴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以60歲為老齡的定義應該發生變化。日本2014年一項“你認為從多少歲算老齡”的調查中,近90%的人認為是“70歲以上”或“不能用年齡來判斷”。
用“后天觀”看待老齡化
人的壽命到底有多少?2016年,英國期刊《Nature》一篇文章稱,人類壽命的自然限制約為115歲,最長壽的年齡可能是125歲,未來超過125歲的長壽老人出現概率低于萬分之一。而美國《科學》期刊今年的一篇文章認為,人類壽命沒有固定極限,超過105歲,人的死亡率將不會上升。
既然人的壽命沒有上限,那么老齡化的問題就不會停止。必須看到,平均年齡的增加,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今天,60歲是老齡,下一步可能70歲才是老齡;直到明天,我們將摒棄所謂低齡、老齡,將所有年齡的人群整合而非隔離起來;再到后天,我們不再以年齡為任何標準。這就是我想說的“全齡”和“超齡”。
進入“全齡”,社會將重新認識各年齡人群的價值,不再有低齡、老齡之分。人在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社會參與方式,產生不同的社會價值。小到購買手機,不會有所謂“兒童手機”或“老人手機”;中到買房裝修,不用選擇什么適小化或適老化改造;大到市政建設,不用考慮哪些設計是不是適合老齡群體。各種標準只有一個——適合所有年齡的人。社會要照顧的不是老齡群體,而是所有有需要的人。社會要發展,依靠的是所有年齡人群的集體貢獻。
而進入“超齡”,社會將發生全新的變化,人們以新的標準重新聚合起來,可能是興趣,可能是思維方式等。
到了那一天,我們再回頭看今天的老齡化問題,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是那么簡單,那么順其自然。因此,認識老齡化問題,我們要建立一種“后天觀”:為了抵達明天,必須遠望后天,否則明天只是又一個今天。從今天到明天很難,從后天到明天較易。因此,要應對老齡化,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全新的“后天觀”。
( 作者系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