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重慶提出,小城鎮是城鄉統籌的載體,是農民進城的一個重要出路。要建成星羅棋布的小城鎮,完善配套功能,吸引農民進入,使其成為帶動農村發展的增長極。到2012年,全市三分之一左右的農村人口要居住在小城鎮里。
如今,全市100多個中心鎮總共已吸納農村勞動力15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9.5%。“在重慶的城市化進程中,小城鎮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市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早在2003年,鑒于城鄉二元結構明顯的特殊市情,重慶就率先在國內提出了“以小城鎮的發展促進和推動重慶城鎮化進程”的思路。2008年,肩負城鄉統籌建設“先行先試”重任的重慶,更是意識到發展小城鎮迫在眉睫。當年召開的重慶市委三屆四次全委會首次為全市小城鎮建設提出了明確的目標。
一度被大城市迅猛擴張的浪潮所淹沒的小城鎮,在統籌城鄉發展和改革重心重回農村的背景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是,對于一頭連著城市群和大城市,一頭連著廣大農村的小城鎮而言,要成為一個生機勃勃、對農民有誘惑力的地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首當其沖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讓小城鎮的產業和社會事業發展起來。為此,市里決定重點打造105個市級中心鎮和4個示范鎮,還精心編制了相關的建設規劃。市級相關部門及各區縣則從干部配備、發展機制、配套政策和項目資金等方面,對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進行大力扶持。
2010年6月,重慶市委在三屆七次全委會上進一步提出要求,在兩年半的時間內建成100個左右的特色小城鎮。這些小城鎮將是農村的區域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它們的帶動下,在2012年,要使全市小城鎮經濟總量占縣域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建設品質達到中西部領先水平。
這種背景之下,在經濟方面,全市小城鎮紛紛結合當地的資源及區位優勢,開始走上了 “一鎮一品(拳頭產品)、特色明顯、產業興鎮”的發展道路。
與此同時,各個小城鎮也把當地的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使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建筑材料,著力打造具有文化內涵和地域特征的巴渝新居及小城鎮特色風貌。而在過去,由于缺少對當地地域特點和民俗文化的挖掘,全市各個鄉鎮幾乎都是磚房外墻貼滿瓷磚,可謂“千鎮一面”。
經過多年的建設,重慶小城鎮的規模、經濟及面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建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小城鎮建設已經步入“快車道”。一批中心鎮已開始由傳統的鄉村型中心向區域型聚點轉變,個別中心鎮已發展成為名為鎮、實為城的小城市。
此外,“千鎮一面”的現象也逐漸得到改變。據了解,全市已先后有16個鎮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另有3個鎮在2010年獲得了“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