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6年出版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作者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曾對網絡游戲增進人們的學習能力表達了樂觀態(tài)度。20多年后的今天,盡管書中的很多預言都成為了現實,但具體到網絡游戲,想必很多中國家長都不會同意這位未來學家的看法。據報道,日前多位家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再度痛陳網絡游戲之害,稱孩子一回家?guī)缀跏謾C不離手,吃飯、上廁所、刷牙、寫作業(yè)都要拿著手機,“孩子見到手機比見到爸媽還親”“沒有手機就‘活不了’”。
網絡游戲越來越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已然成為令眾多家長憂心忡忡的問題。2012年,北京師范大學受北京市教委委托開展的“中小學生網絡生活狀態(tài)調查”顯示,8個區(qū)118個學校2萬份問卷的中小學生受訪者中,半數以上表示經常玩游戲;被認為存在網絡成癮傾向的受訪者中,70%以上是玩游戲成癮。顯然,今天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游戲已不止影響其身心發(fā)育和學習生活。有媒體報道,成都一名8歲女孩慧慧,悄悄在母親的手機上下載了一款手機游戲并綁定了銀行卡,僅僅12天就將卡里的139345元錢以游戲充值的方式花掉,只剩下1.84元。甚至不止是網絡游戲,中小學生打賞網絡主播的現象近年也不時見諸報端。功利地說,縱使拋開網絡游戲對孩子的潛在影響,這些案例所涉及的經濟問題,也會讓家長們非常痛心吧。問題是,這些孩子就真的“沒有手機就‘活不了’”?
在我看來,這些案例中的孩子固然“可氣”,但首先需要反思的是家長。就拿慧慧的案例來說,母親羅女士一邊抖著長長的銀行流水賬單表達氣憤,一邊在介紹事情經過時又坦言孩子一回到家就跟她搶手機玩,“有時候甚至是一個小時”。由此看來,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監(jiān)護人的責任?看看那些與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相對應的報道,“媽媽低頭玩手機,孩子走丟了”“父母玩手機忘了孩子,網友直呼‘手機才是親生的’”“爸爸玩手機入迷,3歲女兒墜樓渾然不知”……北京青年宮前幾年發(fā)布的一項針對8.2萬名青少年的調查顯示,一半以上近視孩子的父母都是“手機控”,這不僅是因為父母經常使用這些電子產品給了孩子獲取上的便利,更在于父母對手機和網絡游戲的專注,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曾有網友調侃:“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當家長們憂慮孩子成為“手機族”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找找自身原因。
作為“數字化生存”時代的重要交流工具,孩子有時候確實會用到手機,正如前述北師大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的,“三年級以上孩子如果不玩網絡游戲,在朋友當中可能都會不好意思”。相比于讓孩子擁有一部手機,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數字化生存”,而這主要是成年人的責任。今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明確各地教育部門迅速展開全面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學生使用網絡基本情況;通過課堂教學、主題班會、板報廣播、校園網站、案例教學、專家講座、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開展專題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學對待、合理使用網絡;通過開展家訪、召開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多種方式,提醒每位家長承擔起對孩子的監(jiān)管職責,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網絡素養(yǎng),提醒家長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這充分說明,社會各方都要正視自己的責任。
綜上所述,筆者無意為孩子們開脫,只是覺得相對而言,觀念成熟、行動更具理性、自制力應該更強的成人們,在引導孩子正確運用互聯網時應該多一些有效的行動、多一份責任。六一兒童節(jié)快到了,不妨將此作為節(jié)日禮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