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30日報道 俄新社5月28日刊登題為《非洲將成為世界工廠,多虧中國人》的文章,作者為德米特里·科瑟列夫。文章稱,在過去20年將自己的國家變成世界生產車間的中國人現在將這一經驗成功傳授給整個非洲。
文章稱,未來世界的面貌正在改變,世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部分同樣如此。鑒于中國對非洲的開發,這樣發展半個世紀后世界將發展成什么樣子值得思考。
先從事實開始。根據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網站的研究報告,2009年起中國成為非洲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2014年貿易額增至2200億美元,隨后的危機年代降至1800億美元,但中國在非洲仍是頭號伙伴。同時,中國在投資和貸款方面同樣領先——根據2017年數據,中國向非洲國家貸款1000億美元,是2010年的50倍。
非洲國家生產什么?根據2017年的數據,僅在中非發展基金的項目框架內,生產了1.1萬輛卡車、30萬臺空調、54萬臺冰箱、39萬臺電視和160萬噸水泥,產品提供給當地國家、中國和第三方國家的市場。100個工業園區在建或已在運轉,其中超過40%投入運營。到2016年底時建成了5756公里的鐵路、4335公里的公路、9個港口、14個機場、34座發電站、10座大型和約一千座小型水電站。這些都是盈利項目。
文章稱,中國在援非方面同樣超過美國。這是必要的,因為新工業化的非洲正在與全球化的中國經濟結合,直到中國大部分的生產部門全部或以生產環節中一部分的形式挪到那里。
美國哈佛大學出版了一本名為《未來世界工廠》的書,書的內容正是關于這點——關于過程的實質,關于移動方向,關于非洲今后或變成中國不久前的樣子,成為為全世界生產一切的地方。
文章稱,這個過程始于上世紀60年代,當時中國在非洲進行了首批試驗,直到如今種子才猛然發芽。
文章稱,回想一下僅一百年前的非洲是什么樣子的,比利時、葡萄牙、英國和法國占領了非洲的大片土地,現在留下的只有這些國家的語言,殖民主義的失敗是漫長和有教育意義的歷史,其中融合了簡單的經濟邏輯(貪婪和掠奪)和殖民者要求的將“野蠻人發展到”無與倫比的西方價值觀水平的思想。非洲社會沒有變成西式的,沒有如他們所期待的那樣發展,西方制度在全球范圍內陷入困惑,不僅在非洲。中國則并沒有試圖改變人們的本質,而是理解非洲人所擁有的。
文章稱,這可能就是半個世紀和一個世紀后世界可能的樣子,如果未來的非洲是生產復雜產品,培養工程師、技術員、醫生和科學家的地方——并且這一切歸功于中國,那么未來世界的道德和其他領導地位將屬于誰?(編譯/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