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日前,一段視頻在網絡流傳:出租車抵達目的地,身著一字肩上裝的女乘客付錢后,出租車司機突然伸出“咸豬手”,在女乘客衣服胸前拉了一把。隨后警方介入,公安機關依法對違法行為人何某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處罰,出租車司機也被吊銷出租車從業資格,并被納入四川省樂山市出租車從業“黑名單”。
一起并不復雜的治安案件,卻在“空姐搭滴滴順風車遇害”的熱點尚未冷卻之際迅速躥紅網絡。在滴滴一案發生之后,大量輿論筆墨聚焦網約車的安全隱患,不時有一種聲音出現:“還是出租車安全。”行業本身真的是安全的天然保障么?網絡檢索不難發現,出租車的安全問題并非鮮見。就新聞源頭所引的猥褻案,遭遇猥褻的女士依然是通過網絡爆料的形式維權,并稱自己的舉報一度被敷衍對待,其事件本身也可視作安全與否的一個注腳。
事實上,拿出租車的案件比照網約車的案件,這是一種“比爛心理”,這種心理絕不能滋生,引導行業互撕。“你說XXX不安全,那XXX就安全了嗎”這種情緒化解讀,絕非理性態度。任何一種出行方式,安全都是最起碼的要求,也是最基礎的公共產品。這起事件是提醒人們,理所當然的安全是不切實際的,安全雖是基礎,卻也需要耗費最多精力維系。
在滴滴一案發生后,曾有不少文章從技術層面給出解決方案,并從商業倫理指出其問題所在。技術進步,確實能給生活境遇帶來顯著改善。但說到安全,卻沒法脫開社會治理的土壤。社會治理水準,仍然是安全最為基礎、最為核心的保障。
網約車未必安全,出租車可能遭遇維權難,即便是地鐵,也可能遇到公共場所猥褻,一些城市推出女性車廂還被男士占據。網絡上所謂“深夜擼串的安全感”,怕也是經不起推敲吧,2016年轟動一時的麗江女游客被打事件,該事件就源起于“深夜擼串”。這些安全問題,有些可以通過技術進步解決,有些則依然脫不開傳統的解決路徑:提升最基礎的法治保障。
輿論集矢于某種出行方式、某個行業,倒逼其解決自身問題,確屬必要。同時,也不能忽視在更開闊的視野重新審視社會的安全狀況。這一起起具體的個案,都值得深入挖掘,究竟是哪些環節出現問題、涉及哪些因素、怎樣的介入可以有效避免等等。整個社會治理機制應當通過個案勾連起具有深度與廣度的關照,跟得上社會整體的發展節奏。
每每有具體的個案發生,都有不少媒體給出諸多“安全小貼士”,單身女性的注意事項等等。但應當明確的是,這種“小貼士”和社會治理水準是呈反比的,安全保障足夠到位,這種個體的防范機能才會逐漸放松。給我們的啟發是,普通民眾尚且明白如何通過個案掌握安全保障的生活智慧,那么這種舉一反三的能力,對諸多注意事項、安全隱患的掌握,更該成為社會治理各個部門、相關行業企業的基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