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城市化委員會委員趙曉日前撰文《2018 經濟回歸市場的最佳時刻》指出,實體經濟發力將是2018年最大的希望和期待。
2018年宏觀經濟最大的特點是告別經濟維穩,釋放經濟風險,重建經濟活力。而經濟的新希望則是回歸市場。
從維穩到市場主導
自2008年的美國金融海嘯以來,全世界都在實行經濟維穩(中國叫“保增長”或“穩增長”),維穩的主體是政府,策略是貨幣放水外加寬松財政,這包括美國的“量化寬松”,以及中國的“四萬億”和不叫“四萬億”的更多四萬億。也包括其他方略,像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以及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效果還是明顯的。
按嚴格的奧地利學派觀點,經濟危機本不需調節,是市場自我修正的必要部分,而企業家能力及市場機制會自動修復經濟到新的均衡。張維迎教授在一篇討論他與林毅夫教授學術觀點之不同的最新文章中,就特別強調了這一點。
經濟危機的確和人類生病很相似,大多數的病都會隨著時間而自然康復。然而,這一觀點也有其局限性,雖然生病可以自愈,但醫院和醫生也并非多余。今天的經濟不可能完全交給市場,其主流模式就是告別古典市場經濟走向現代市場經濟,即實行市場主導+政府調控。
然而,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是根本的和主要的,政府在非危機時期要懂得及時收手,釋放經濟風險并重燃市場活力。2018年,將是這樣的一個合適的時間點。
實體經濟發力年
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已連續10個季度保持住了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始終在6.7%-6.9%的區間穩定運行。2018年也可望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從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來說,總體都是穩定向好的趨勢。
出口方面,世界經濟復蘇決定了外需不錯,所以出口形勢相對樂觀,出口增速或回落,但總體不會差。
消費方面,預計2018年消費增速有望小幅回升。這是因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企業盈利已經改善,后續將帶來勞動者收入的增長,從而有助于消費增速的提升。中國經濟的歷史經驗表明:企業盈利增速約領先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一年。故2018年有較大概率將出現居民收入及消費的增速提升。
投資方面,基建和地產投資將面臨回落壓力,但占固定資產投資比例最大(30%以上)的制造業投資可望向好、承壓,從而成為未來制造業投資的主要增長點。
其中,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逐漸恢復元氣,并以市場的力量發力將是2018年最大的希望和期待。一者,“賺錢效應”將提振中國實體經濟投資的信心。2015年企業利潤增速為-2.3%,實體經濟哀鴻遍野,但2017年前三季度,企業利潤增長已升至20%以上。2018年企業盈利增速預計仍將維持在10%-15%的區間,這將非常有利于制造業投資增速的回升。二者,“出口效應”也將提振中國實體經濟投資的信心。三者,產能利用率的上升以及負債率的下降。
因此,如果說2015年的中國經濟增長靠金融,2016年靠地產,2017年靠的是地產+實體,那么2018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更多將依賴于實體經濟的拉動。
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都已趨穩向好,在這樣一個難得的階段我們要做什么呢?當然就是“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希望2018年,將是中國可以釋放灰犀牛風險并重新點燃市場活力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