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蕭山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涌入,在為蕭山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時,也給社會管理帶來了新的課題。面對日益龐大的外來人口,蕭山,該如何構建外來人員管理服務新平臺、新體系?這是蕭山區委區政府和相關部門正在思考的問題。
素有“江海門戶”之稱的南通市,現有外來人口120多萬,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該市從最大程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減少社會管理隱患出發,大力探索外來人員管理服務新路子。經過多年努力,如今南通正成為外來人員工作和生活的一片樂土。
此次,蕭山黨政代表團在南通考察時,南通創新外來人員服務管理的先進經驗,給代表團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服務管理理念新
南通創新外來人員服務管理的理念,讓人耳目一新。在兩地交流會上,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陳斌介紹說,為了給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南通樹立了“共居一地、共建家園、共創繁榮、共享和諧”的新理念,積極謀劃,把對外來人員的服務管理,當作創新社會管理的一個系統工程來建設。
具體而言,即從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手段方法上探索外來人員服務管理新格局,注重理念創新,健全服務管理體系,在管理中融入服務,在服務中體現管理。其中,出臺外來人員服務管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健全和完善惠及外來人員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和制度,加大外來人口管理工作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核中的比重,將外來人員居住房建設納入住房保障建設規劃和年度計劃,多渠道多途徑解決外來人員居住房問題,形成了政府主導推動、企業主體運作、部門合力推進、社會力量參與的促進外來人員居住問題解決的良好局面。
同時,南通進一步健全了市、縣(市)、鎮(街道)三級外來人員服務管理工作領導機構,在縣城鎮、市區街道和外來人員2000人以上的鄉鎮,建立120多個外來人員服務管理中心,在社區、村組和重點企業建立了服務管理工作站,配備專職工作人員500多名,專職協管員1900多名,為轄區外來人員提供信息采集、登記辦證、政策咨詢、房屋租賃、勞動就業、權益維護等“一站式”服務,使之真正成為外來人員的“娘家”、流動人員的“管家”、工廠企業的“親家”。
實行“三集中”模式
在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四海家園,這個南通外來人員“三集中”示范點,美麗的小區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以及各種周到的服務,給蕭山黨政代表團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海家園是南通市興建的外來人員集中居住區之一。為了使外來人口安居樂業,南通市按“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社會化管理”的思路,在工業園區、城郊接合部等外來人員集中的區域,實行“集中住宿、集中管理、集中服務”的“三集中”模式。
在這些外來人員集中居住區,不僅設施物業齊全,配備有空調、電視、熱水器、冰箱、洗衣機、廚具等生活設施和部分家具,提供“拎包式”入住,還配備健身房、棋牌室、電子閱覽室、超市等,新市民們可以免費使用。同時,還專門建立警務室、調解室、監控室、黨員活動室、郵局、綜合服務中心和服務管理大廳,實現外來人員“平安到門、服務到家、和諧到心、智富到腦”。目前,全市已建外來人員集中住宿公寓300多萬平方米。
以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強外來流動人口的規范管理,是南通不斷探索和創新的又一途徑。全市大力推進流動人口信息社會化采集,積極建設跨地區、跨部門、跨系統共享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各地還探索性成立了“房東會”、“長安服務隊”等居民自治組織,主動配合申報登記外來人員信息。社區民警探索出以房屋中介QQ群為平臺的以房管人的新路子,通過以房管人、人房關聯、房人通管、信息共享的方式,達到人戶一致的管理實效。
“市民化”待遇
今年3月,南通市一家公司的外來務工人員小李,開心地領到了小區的住房鑰匙。這套面積為70多平方米的兩室一廳住房,總價不到23萬元。小李是南通享受城市經濟適用房保障的首批外來人員之一。
服務與關懷,正是貫穿南通外來人員服務管理的一條主線。南通將外來人員住房建設納入城市住宅建設發展規劃,明確責任主體,整合各方力量,加強政策引導,推動措施落實。全市各地注重以人為本,真誠關愛,加大投入,為他們營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外來務工人員在感受到政府關懷的同時,對南通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他們在這里能找到家的感覺。
據介紹,到2012年,南通外來人員將全面實現“市民化”,無論在戶籍準入、醫療服務、子女教育,還是社會保障、民政救助、衛生防疫、權益保障等各個方面,外來人員均給予同城待遇,使他們真正融入到南通這個大家庭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