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和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城鎮化已成為不可逆轉之勢。2008年,軍糧城鎮被納入天津市第三批示范小城鎮建設行列。聽說,該項目一期工程正以一天也不耽誤的精神如火如荼的建設中,記者于日前走進了建設中的軍糧城新市鎮。
承建項目建設的濱麗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軍糧城新市鎮是天津市“以宅基地換房”模式推進農村城市化的第三批試點之一,是東麗區的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以面向京津的高端服務集聚區,領津濱之間產業地帶發展的“廣義同核新城區”為發展定位。項目北起津濱快速,南至津塘路,東至袁家河東側規劃路,西至薊汕高速聯絡線,項目占地19.45平方公里。安置軍糧城街及新立街、無瑕街、么六橋鄉部分村的村民,安置人數達8萬人。通過軍糧城新市鎮的建設,將全面提升軍糧城地區產業層次、大大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實現地域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進步,推動東麗區的城市化建設。
軍糧城新市鎮的規劃按照推進農村城鎮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充分挖掘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發揮區位、資源優勢,整合鎮村布局,優化土地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營造生態宜居生活氛圍,力求在空間、管理、節能、開發、安居、地域文化等方面突破創新。軍糧城新市鎮安置區以住區·社區·鄰里”的三級結構,打造“文化之城、和諧之城、生態之城、活力之城、品質之城、創新之城”。一是地域特色,以內城外郭打造“文化之城”。尊重、傳承當地歷史中唐城文化脈絡,延續上層規劃提出的北城南沽、生態河谷的概念,結合現代城市格局,重建“里坊、詩律”的都市博物公園(公建綠軸)以“現代唐風”為主題文化博物公園,展示軍糧城地區文化特色,再塑地域文化自豪感。二是結構特色,以三級結構打造“和諧之城”。首先是布局結構。安置區按“一軸、兩核、兩帶”格局規劃布置。“一軸”即結合住區級公建,建立的大型綠色開發空間,為居民提供集會、休閑、游憩、等活動場所,既是城市生態綠廊,又可作為區域緊急避難場所。“兩核”即商業核心,南北兩區中心位置各一處,滿足該區居民日常生活購物需求,形成相對集中商業核心,方便管理。“兩帶”即社區綠化環帶,南北兩區腹地位置各一處,結合社區活動場地、生活環路形成連貫社區綠化環帶,滿足居民日常休閑鍛煉的要求,布局注重均好性、便通性。其次是社會結構。安置區的空間結構分三級,即“1個住區、8個社區、24個鄰里細胞”。住區南北各設一處配套服務核心,集中布置大型綜合商業、配套服務設施,住區南北各設一條綠化環帶串聯各社區中心,并將部分中小配建結合綠化分散布置在綠帶中,形成公建綠帶,從而建立一個配套設施完備,環境優美連續的城市生活區。三是環境特色,著力打造“生態之城”。保留原有的大樹田埂、水塘蘆葦,及生土記憶。四是安居特色,以配套先行打造“活力之城”。根據還遷居民的實際需求,先期建設與之配套的學校、醫院、綜合商業及大型開放空間,為居民入住后的一系列生活配套需求提供方便,使之真正成為有活力、有魅力、有內容的新市鎮。五是空間特色,以高層社區打造“品質之城”。通過對高層社區的開放空間、高度、日照、通風性、輪廓線等方面分析研究,明確高層社區的布局結構,并達到空間開闊、尺度舒適、布局合理、日照充足、天際錯落有致的高品質還遷住區。六是節能特色,以節地模式打造“創新之城”。通過地坪高差變化:建立地庫空間,解決高層社區的停車問題;塑造微地形,豐富景觀層次;挖填平衡、節約土方成本;部分管網鋪設于車庫頂板層,降低敷設的復雜性。同時利用鄰近軍糧城熱電廠余熱供熱,建立簡潔有效雨水收集和中水利用系統也是此項目行之有效的生態節能方式方法。
塘洼村村民張阿姨高興地說:“住平房,冬天還得自己燒暖氣,光燒煤就得好幾噸,住樓房就不一樣了,有集中采暖,有衛生間,應該方便多了。我們大伙兒都盼著早點搬進去。”“您看,示范鎮一期建成后,我們軍糧城人將在這里享受現代城市的文明。”身為軍糧城村民也是濱麗公司員工的小袁指著遠處的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自豪地對記者說。
對于絕大多數農民來說,住樓曾經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可如今,隨著東麗區新市鎮建設的大力推進,廣大農民的世代夢想正在逐步變成真真切切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