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也許是最容易“烹飪”的食品,雖不是珍饈美味,卻能最快地填飽肚子。于是乎,我們無數次一邊用塑料叉子挑起泡面,一邊看著包裝紙告訴自己:這是紅燒牛肉、鮮蝦魚板、蔥燒排骨……然而,方便面的地位正在逐漸降低。世界方便面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最近幾年,我國內地和香港方便面年銷量減少約數十億包。小泡面折射大轉折,方便面銷量下降的背后,是人們生活、消費的變化。
方便面銷量在中國市場的斷崖式下滑,事實上已持續了數年,直至2017年才稍稍企穩。考慮到方便面作為標志性快消品的重要地位,其銷量的驟跌注定要被圍觀和解讀一番。而從不同的角度透視這一結果,可能會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終端銷售格局的巨變,所對應的是產業模式、人口結構、消費觀念的顯著調整。作為現代社會食品工業最重要發明的之一,方便面從來都不是一種簡單的速食品,而素來被視作特定生活方式與社會狀態的象征。
有觀點認為,方便面銷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網絡訂餐的強勢興起,這一判斷雖不無道理,卻也未必完全準確。因為,方便面的主要購買者和網絡訂餐的主流客戶群體不一致。網絡訂餐的確分流了一部分方便面的消費者,但或許并不是造成后者銷量暴跌的最主要原因。方便面銷量的斷崖式下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產業人口結構的變化。
近年來,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越來越多的務工者選擇在本地就近工作。而與此同時,不少低端制造業崗位也加速向外轉移。種種因素的交織作用之下,直接導致了方便面的主流消費人群大大減少。過去,所謂的“方便面指數”一度被視作折射產業經濟狀況的晴雨表,而置于當前語境下,這其中的關聯性邏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成立的。
就產業結構、消費觀念升級的角度而言,方便面銷量的下滑當然可以看作是一個好現象;可是,倘若從速食品行業自生發展的視角去理解,方便面銷量的下滑可稱為一個經營失敗的典型案例:這么多年下來,方便面鮮有實質性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而相關企業也未能通過有效的知識普及、形象公關等,來扭轉公眾對方便面作為“垃圾食品”的刻板偏見。與之構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關于方便面的各式網絡謠言愈演愈烈,其在被污名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如同許多行業一樣,方便面產業的式微,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時代發展,大勢所趨”,而另有一大部分原因則是“自身失誤,不思進取”。
方便面銷量的斷崖式下跌,對全社會來說當然是中立事件,但即便如此,特定的人群還是能從中感受到特殊的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