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不用帶著紙質病歷在不同醫院間奔波,無需再做不必要的重復化驗檢驗……北京市30家醫院將實現試點電子病歷共享調閱,包括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中日友好醫院、阜外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等。北京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通過電子病歷醫療機構的逐漸覆蓋,逐步聯通公立醫院與衛生服務中心(站)間患者健康診療信息,形成居民個人健康醫療的連續健康記錄。(12月13日《北京青年報》)
誰也不能否認,現在已經進入共享時代了。經受共享經濟的洗禮,人們越來越接受共享成為一種符號。看起來這是一個共享無處不在的朝代,但在事實上,共享也存在很多“盲區”。譬如公共服務中的信息共享,以及對電子病歷的共享。
應該說,隨著醫療信息系統的全面普及,電子病歷逐漸替代手寫病歷,已經成為記錄患者醫療信息的主要載體。對于醫生來說,由于具有數據化、信息化、方便化、詳細化等特點,共享電子病歷有著種種有形無形之好處。對于患者來說,使用共享病歷,不僅可以提高看病的精準度,而且可以避免很多重復檢查,大大減少精力消耗和經濟負擔。讓人遺憾的是,雖然共享電子病歷有著種種好處,但在事實上,共享電子病歷卻是始終“在路上”。
從醫療發展趨勢來看,共享電子病歷是方向所在。在國內,很多有識之士早在呼吁,各醫院電子病歷要做到互聯互通,實現患者診斷信息共享,避免重復檢查,降低醫療費用,助力分級診療。共享病歷之所以沒有破冰,或者說沒有進入快車道,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認識問題,有些人還沒有認識到共享電子病歷的意義,也有不少人擔心共享電子病歷之后會加大隱私泄露可能。二是利益問題,表現為一些醫院出于利益保護主義,缺乏共享的主動性,甚至為共享設置障礙。
共聯共享時代的大門早已經打開了,很多行業也早就嘗到了共享的甜頭。如果僅僅因為害怕患者隱私泄露,就關上共享電子病歷的大門,恐怕就是魯迅先生說的,“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制定和落實更可靠的保護措施,完全可以為信息隱私穿上保護衣。北京市衛計委介紹,在病歷共享調閱中不會忽視患者隱私,將通過醫生、患者兩重授權,同時由醫院信息系統安全以及醫院網絡安全來保護患者隱私。由此可以看出,辦法總比困難多,不怕存在問題就怕回避問題。
“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困難更大的可能還是利益問題。不憚以最大的善意揣測,那些有意讓患者重復檢查以此增加收入的醫院應該只是極少數,更大的可能還是一些醫院出于市場競爭的考慮,試圖通過維護資源優勢來鞏固市場份額,既不愿意分享信息也不信任其他醫院的檢查結果。醫療行業并非純粹市場領域,相對于其他行業,這個行業更應該流淌“道德血液”。面對利益這塊“堅冰”,只有舉起制度這把“破冰刀”,才能破冰前行,面朝大海。
做一件事情,有時是知易行難,有時是知難行易。鑒于當前的醫療現狀,想要推動電子病歷共享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事,有一系列關卡需要突破。但是,“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判斷一件事要不要做、能不能做的標尺,并不是艱難度,而是需要度。只要應該去做、需要去做,不管多大的困難也應去做,越是突破困難越有成就感。電子病歷共享正是如此,“惟其艱難更顯勇毅”。
真正以患者之心為心,共享電子病歷這塊“硬骨頭”一定能夠啃下。其對于實現病有所醫、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意義,絕不遜于多建幾所一流的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