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城市化委員會開發(園)區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牛鳳瑞日前在接受鳳凰財經專訪時,將目光聚焦在鄉村,在談到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流失的問題,他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鄉村凋亡是中國社會的歷史進步。
牛鳳瑞說,大規模的青壯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是社會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3860部隊”(婦女和60歲以上的老人)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表面上看,是農業勞動力的平均素質下降了。那為什么我國農業總體生產水平一直在持續提高,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一直在持續豐富呢?實際上,這應是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勞動強度大幅減輕、較低素質勞動力勝任農業生產的表現,而不是農業危機的表現。這些人從事農業生產,于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反而更有利。
在被問及鄉村文明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以及應該如何看待我國許多地方鄉村持續凋亡的問題時,牛鳳瑞說:“無論社會如何發展,人口聚集的形態都會存在差別,具體會體現在分布的規模和形式上。城鄉之間的地域分工差異,從目前來看還不能完全消除。所以,鄉村文明還會長期存在下去,與城市文明共生共榮。”他說,現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背景,是過去在城市化加速的歷史階段中,某些鄉村在持續地衰落甚至凋亡。很多鄉村都是老人和孩子,形成空巢家庭和留守兒童,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適時地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提高人們認知,加大對鄉村扶持的力度,更快地進入城市反哺鄉村的階段,這無疑是對的。
“但是,從更大的時空維度上去思考,我國農民大規模地減少,鄉村大規模地精簡撤并,甚至自我消亡。在這期間,它的社會結構,包括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走向了城市,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你說這是不是歷史的進步呢?”他指出,分析中國現在的社會經濟問題,要堅持辯證統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們是要看一個斷面,還是看一個過程。他說:“可能在某日某時某刻,在某個鄉村,我們看到了留守兒童、空巢家庭、“老人與狗”的現象。但當我們看到某一段過程,比如這20年、30年或者50年間,中國在加速實現城市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鄉村在改變,中國的社會在進步。”
他認為“鄉村振興”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具體抓手。牛鳳瑞說:“進城是農民理性的自主選擇,與此伴生的留守兒童、空巢家庭等問題,亟待從城市化政策和社會政策層面加以解決,但不能成為反對農民進城的理由,更不是倡導農民返鄉的依據。”他說,中央現在提出來了,并且在這個問題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說留守兒童建卡建檔,進行全程的成長監測。比如空巢老人享受社會保障等等。這些年,我國大規模地破除了始于50年代中期的戶籍制度,加速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解決城鄉二元分割的問題上也做了重要的努力。“但是啟動戶籍改革只是最容易做的一步,人們關心的不是公安局的那個本子上怎么印,而是戶籍背后帶來的公共服務的含金量,就是社保、醫療、升學、養老,其核心是公正平等的市民待遇問題,不只是市民身份,更是市民權利。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牛鳳瑞強調:現在來看,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對的,但是振興鄉村并沒有否定,或者是貶低城鄉一體化。從他們之間的關系來看,“鄉村振興”應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具體的抓手。中央提出“以城帶鄉”,城市支援鄉村。它的這個前提是什么?它的前提就是城市的繁榮與強大。“我一直在講,城市化是鄉村發展的第一條件,城市都不強大,怎么支援鄉村?那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么?”(原信息來源:鳳凰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