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環保志愿者在九江市九江縣港口街取樣送檢后發現,村民所產稻谷及其耕地中重金屬鎘均存在不同程度超標。此事通過公開舉報信以后,得到公眾關注。
10日傍晚,九江市柴桑區委宣傳部官方微博發布回應,表示已經組織調查組趕赴現場調查,待檢驗結果確認后,對確屬污染的大米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
大約從十年前開始,有關鎘大米的事件開始出現在人們眼簾。此次九江鎘大米事件,根源與此前的其他類似事件一樣——農田土壤內重金屬鎘超標,灌溉水源也存在底泥鎘、砷超標,從而導致土壤中的重金屬被農作物吸收。
解決類似事件,也有一個簡單粗暴但是短期見效的方式,那就是——禁止在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地修復前耕種。
2016年時,國務院正式發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針對土壤污染加重趨勢提出系統性時間表。當然,這一計劃也并沒有低估土壤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指出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需要到本世紀中葉才能實現。
目前距離最終極的目標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當下土壤污染治理的情況挑戰重重,比如,土壤污染防治法律體系尚不健全,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體系需要更新,土壤環境監管能力薄弱,很多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還沒突破實驗室環境等。
但相比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應對土壤污染也有一個優勢的地方,那就是土壤不會隨便移動。不使用被污染的土壤,是最便捷的控制土壤污染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人體的方式。
近年來,“鎘大米事件”層出不窮。面對這樣的結果,壯士斷腕的魄力是不得不祭出的手段。盡管并非所有的鎘大米都是毒大米,從源頭開始杜絕毒大米的出現,不僅社會大眾能有更安心的食品環境,也避免了恐慌情緒的產生。如果依舊放任那些被污染了的農地得到耕種,或者被污染了的工業用地流入建筑市場,類似鎘大米,或者常州化工毒地的事件就會不斷發生。
禁止有毒的耕地被耕種,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糧食的總產量。但在全球化的時代,農產品的國際流通也是大趨勢,農業經濟比重小的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加大進口彌補本土糧食生產的不足,對我國而言也并不是難事。
更為重要的是,禁止污染農地被耕種,也如同此前我國推進的退耕還林政策一樣,需要對農民提供同等的補償。
此外,禁止毒地被耕種,也意味著需要對耕地污染進行更全面的調研,這也能幫助我國治理土壤污染拿到更全面的數據。
治理土壤污染,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是一個遠大的夢。在這個夢想實現之前,只需要拿出堅定的決心,就可以杜絕鎘大米進入市場。這一點,相信我們能夠盡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