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播出的《輝煌中國》第一集《圓夢工程》透過港珠澳大橋、胡麻嶺隧道、鄭萬鐵路、復興號、上海洋山港自動化碼頭、中國移動互聯網等一個個超級工程,領略五年來一張張中國基礎建設的大網,如何編織起人們走向幸福、美好的希望版圖。
《圓夢工程》紀錄片真實地展示了隱藏在“超級工程”背后令人驕傲的中國技術,說到底,中國技術發展的力度、速度才是最震撼、最能打動每一個中國人內心之所在。這也是在告訴我們,支撐起“超級工程”的絕非僅僅是鋼筋和水泥,背后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技術創新力量。
港口、鐵路、碼頭、橋梁、互聯網等基礎設施作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幾乎與社會經濟發展所有的生產過程和生活福利都息息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水平對于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被視為一國經濟“起飛”的先決條件。
據世界銀行統計,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存量的增加與經濟增長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同步增長關系,一般是基礎設施每增長1%,GDP也相應增長1%。因此,各國都十分重視基礎設施的投資。在改革開放前30年,我國基礎設施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有1/3的工業生產能力因缺電而不能發揮,交通設施不足而增加的工業成本約占國民生產總值1%。為此,我國加大了基礎設施投資的力度,大大緩解了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提供了保障。
基礎設施絕不僅僅意味著鋼筋水泥。近年來,現代高科技驅動成為當今世界基礎設施的基本特征,世界經濟發達國家都力求以最現代的技術來武裝和建設基礎設施,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和技術進步體現了其整體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
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國基礎設施中的“超級工程”集中地反映出我國的經濟實力與技術水平。《圓夢工程》開頭介紹的中國交通建設史上的里程碑項目——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這個超級工程,堪稱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的巔峰之作。胡麻嶺隧道二號洞被視為“鬼門關”。固定隧道泥沙極為困難,即便是一年前帶著頂級設備和施工團隊來到這里的德國隧道專家,也束手無策。承建胡麻嶺隧道的中國鐵建十九局集團的近30名工程師和上萬名工人摸索出來的中國技術,通過多項創新工藝解決了世界難題。
表面上看,橋梁、鐵路等基礎設施不過是一些鋼筋水泥的堆砌,但支撐起一個個“超級工程”的則是綜合國力崛起所帶來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創新力量。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