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家長帶著患病兒子從云南老家來到北京某醫院,因找不到此前聯系他們的文醫生,擔心被騙而不敢進入醫院。實際上,所謂的“文醫生”并非該醫院醫生,而是一名假冒醫生身份的話務員,引誘其到該醫院就醫,這背后是一個網絡醫托公司在暗中操作。(見9月4日《新京報》)
醫托不僅是醫療行業的毒瘤,也是整個社會的麻煩制造者,某種程度上還有些“謀財害命”屬性。醫托亂象打而不絕、治而不死,需要從其滋生蔓延的根源入手。
無論是線下的單獨行動,還是網絡上的系統作案,醫托誘騙行為主要是抓住了求醫者信息不明的特點、病急亂投醫的心理等,引誘他們到指定醫院就醫。病患及家屬大多對醫療信息缺乏了解,對什么醫院有何種專長、有什么專家、診療程序是什么等,幾乎都摸不著頭腦,如此便很可能陷入盲目求醫的境地,給醫托行騙帶來良機。
在大數據時代,服務的精準和全面是一種趨勢,相關部門和機構可以探索建立一個綜合性的網站,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詢,既讓全國優秀醫療資源得到全景呈現,又能提供分類咨詢甚至個性化問答服務。如果有全面的信息作為患者的參考,讓患者在就診前做足功課,醫托行騙的空間就會大大壓縮。比如,有的國家就設立了精準醫療項目,跟蹤一定目標群體的全生命周期中各種健康指標,基于大數據樣本實施精準的個體化服務。從患者找醫療機構,到醫療機構走進群眾中,既是服務方式的轉變與進步,也是“大數據+醫療”的全新探索,其正向價值值得期待。
此外,基層醫療機構如鄉鎮衛生院、社區醫院,或者一些大城市試點的家庭醫生,都可為患者提供信息服務。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和落后的地方,公眾掌握網絡技術的能力較差,對信息的了解渠道和方式不多,因而成為最容易受騙的群體之一?;鶎俞t療機構若能為他們提供全面的醫療信息,或給出專業建議,醫托行騙的成功率也會大幅下降。
建立信息資源查詢和共享的平臺,是打擊醫托的重要手段。從票務、學歷等領域的由亂到治來看,一個共同的經驗是,都遵循了“信息公開透明,掌握方便快捷”的治理原則。信息可以隨手掌握,同時建立起符合公眾需求和市場要求的醫療信息供給與服務渠道,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讓醫托漸次失去騙人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