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成區擴張速度遠遠快于城鎮人口增加速度,說明城市建成區的人口密度在不斷下降。即使在一些特大城市,盡管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已經很大,但由于城市開發迅速向周邊蔓延,總的人口密度仍然是下降的。與此同時,幾乎每一個區域都在搞開發,主體功能沒有很好地區分,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分散開發的問題。據了解,目前我國國家級和省級的開發區超過1500個,每個開發區的平均面積是6平方公里,大的在15平方公里以上。專家認為,在這種分散化的開發格局下,土地資源和能源消耗都無法支撐可持續發展。
現代城市一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集聚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低密度和分散化傾向,是對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也與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緊張的基本國情不符。這一問題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規范新城新區建設,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調整優化建設用地結構,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
其實,發達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同樣面臨過城市蔓延和低密度無序擴張吞噬自然景觀、農田資源等問題。“邊界管制”也成為這些國家管理城市蔓延的一個重要工具,英國的倫敦綠帶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倫敦就提出用綠帶阻止城市蔓延,在倫敦周圍形成了2000多平方公里的綠帶。
作為時代的產物,倫敦綠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早期的綠帶規劃沒有考慮到人口的急劇增長,也沒有預料到汽車普及帶來的影響。因此,倫敦綠帶雖然有效控制了大倫敦區的蔓延,緊鄰綠帶以外的地區卻發展得很快,結果是綠帶外圈人口大量增長,且有大量通勤人員每天經過綠帶到倫敦市中心工作謀生。
實踐證明,城市開發邊界與城市蔓延問題是相伴而生的,通過一條環形綠帶來限制城市發展并不現實。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不僅僅是設置一道屏障和界限來防止城市無序蔓延,更重要的是要為城市未來的潛在發展提供合理的疏導。
在我國,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首先要逐步摒棄“攤大餅”式的城市開發模式。專家認為,就城市規劃而言未來要促進“一心多核”方式發展,即一個城市有一個大的核心,同時周邊有中小城鎮配套發展,而這些中小城鎮之間、中小城鎮和城市中心之間要規劃永久性的綠帶隔開,避免連成一片。
許多城市已經在進行積極的探索。比如武漢市制定的《2010―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要用海星模式替代“攤大餅”模式。所謂“海星”模式,是指將主城區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遠城區集中規劃建設若干座新城,像海星狀輻射開來。專家認為,武漢市的成功在于將城市發展“插”在山水中,找到了一種適合武漢“百湖之市”特色的空間結構,在這一空間結構下城市得到發展,城市的山水資源又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不僅要科學制訂規劃還要強調規劃的約束力。據了解,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訂一個城鎮化發展的重點專項規劃。專家建議,在規劃中確定城市開發邊界要有一定的彈性,就像修筑防洪大堤要設立一個緩沖區一樣,確定一定范圍的“擬發展區”或“有條件發展區”。當城市發展到邊界時就會受約束,不能擴張出去。只有當實際情況大大超出規劃預判時,才可以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將擬發展區“激活”。
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還要不斷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雖然我國一些特大城市人口密度已經比較高,但和東京、首爾等亞洲一些世界級城市相比,人口密度也還有較大的提高空間。實際上,我國大量中小城市的人口密度更低。相信只要加強科學規劃,加強引導和管理,我國城市建設會進入持續健康發展軌道,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也會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