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1.2萬元;邏輯數學1.4萬元;舞蹈7000元;看圖說話1.1萬元;繪畫6000元……一年各類補課費就要5萬元。近日,網上曬出的一張補習賬單令人咋舌,曬賬單的母親感嘆:“養的不是孩子,是臺碎鈔機。”
毫不夸張地說,課外培訓雖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每一次都會觸痛公眾的神經,引發熱議。根據孩子的特點,本著個性化教育的初衷,有選擇地參加某些社會培訓班,彌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本來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現在的社會培訓機構與學校教育嚴重同質化,甚至就是提前上完并深化學校課程而已。如此培訓,就不簡單的是“燒錢”的問題了。
同為家長,我很能理解這種教育焦慮。很多家長之所以爭先恐后將孩子送到校外教育機構,并非不近人情,實在是大環境使然。由于“贏在起跑線”的理念深入骨髓,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學業競爭被不斷提前。當別的孩子大多去了補習班,你怎么敢做“異類”,讓自己的孩子獨享“快樂”?即便有一顆超然淡定的心,在全民機構式補課中,在考試及各種大賽的熱鬧中,都會被沖洗得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
一位家長曾以博弈論解釋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怪圈:教育部門呼吁減負,對于家長及學生來說,選擇有以下三種:如果所有人都減負(合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其他人減負你增負(背叛),你將取得相對優勢;其他人增負你減負(背叛),你就會處于弱勢地位。權衡利弊后的家長有可能選擇合作嗎?絕無可能,只能互相主動增負,這便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燒錢式”教育既源于培訓班的炒作,也有社會用人制度的唯學歷問題、公辦教育管理的僵化教條問題,更與家長的焦慮、攀比心理相關,但本質上是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對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對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喚。
因此,從根本上講,要想有效剎住課外補習風,當然需要進一步均衡教育資源,改變以分數為標準的單一評價體系,切實建立招考分離制度等。如不能將招錄制度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堅定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化工作,教育難題就得不到根本解決,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和校內放羊、校外廝殺的狀況,就會變著花樣持續上演。
然而,教育是一項牽涉方方面面的復雜系統工程,深化教育改革畢竟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長也不能坐等變革,理應有所作為。過于焦慮的家長們需要好好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生不是短跑比賽,而是一場馬拉松,總想著贏在起跑線上、拼命地沖刺,效果就一定好嗎?讓孩子一直保持著緊張的狀態就真能得償所愿嗎?畢竟,我們要的不是一臺學習機器,而是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