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喜:眾和昆侖(北京)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
特色小鎮作為近來的熱門話題,各方都給予了極大關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特色小鎮的建設往往來自于三個方面的動力:第一是原有的地產開發企業轉型的需要;第二是政府出于保增長的需要,需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尋求新的投資熱點,以塑造投資潛力不足狀態下促進經濟發展的新抓手,所以從住建部到發改委、財政部都對特色小鎮給予了較高的關注,且有相應的配套資金來加以支持;第三是一些產業資本或者金融資本尋求投資機會的需要,往往更加關注特色小鎮的盈利模式和投入產出。目前特色小鎮的建設大有燎原之勢,有的房企聲稱要建設100個特色小鎮。
冷靜視之,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鎮建設中應重視原住民發展訴求的問題。特色小鎮的核心在于特色產業,而特色產業的形成有賴于原住民的充分參與。歷史地看,沒有當地原住民的充分參與則無法形成具有市場生命力的主導產業,而當地原住民能夠充分參與的則一定是具有當地特征和有市場生命力的產業。特色小鎮的建設是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城市化的過程,也是生活方式城市化的過程。生活方式取決于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了生活方式,因此如何發掘當地的資源稟賦,在更加廣闊的市場層面上尋求這一資源稟賦的價值增量,形成更高層面的新的產業循環和新的生產方式則是建設特色產業的核心。只有立足于當地的資源稟賦,讓當地原住民充分參與,才能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并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吸引支持更高層面的產業循環和新的生產方式形成的要素聚集,進一步提升特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性。
為有效保護原住民的利益和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實現自身發展的權利,重新界定并嚴格限定政府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和行為邊界并提升原住民的組織程度是當務之急。政府作為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除了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秩序構建之外,應將自己界定為原住民和外來資本利益的協調方和裁判者,在現有法規之下充分尊重原住民的利益訴求的同時,給非政府組織以充分的發展和運作空間來提升原住民與外來資本的博弈能力,進而使得外來資本的利益訴求能夠與原住民的發展訴求實現有效結合,推動真正能夠經得起市場檢驗、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的形成,讓特色小鎮建設實現落地生根和可持續發展。這樣才能真正賦予特色小鎮以市場化的生命力,最終實現城鄉社會的共同發展。